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 第2166章 礼法禁止,民生必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66章 礼法禁止,民生必需

“第一件事儿,我们对女性的定位!”

崇祯话音刚落,众人齐刷刷的抬头。

他们知晓皇帝不说则已,一说一定是大事件,但怎么都没有想到竟然会扯到女性的定位问题上来。

他不知道皇帝提这个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刘爱卿,你是礼部尚书,你说说华夏对女性地位的定位。”

“是!”

刘宗周虽然没有搞明白皇帝的意思,但皇帝既然问了,那他就先回答了再说。

思索了几息,理清了思路后开口道:“周朝时期,礼法初定,《周礼》确立‘男外女内’分工,女性被限定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简称为德言工貌。

德指妇女须恪守贞顺的品德规范,包含孝敬长辈、顺从丈夫等伦理准则;

言要求女性言辞得体,避免粗俗尖锐的言论,容是强调仪容整洁端庄,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功特指纺织缝纫等家务劳作能力,体现持家技能。

在婚姻制度上又有六礼,规范婚姻程序,女性成为家族联姻工具,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汉朝时,矛盾初显,主要体现在继承权和再嫁自由两方面,继承权如《二年律令》规定女儿可分田宅,但比例低于男性;

西汉寡妇再嫁普遍(如卓文君、平阳公主),东汉班昭《女诫》后渐受限制;

此后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相对开放,受胡风影响,女性可骑马、穿男装(《虢国夫人游春图》),离婚再嫁常见,唐律允许和离。

其次则是工商上开始有了参与,长安西市有女商贩,女性可独立经营。

宋朝时期转向保守,一是理学束缚,贞洁观念强化,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论兴起,但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显示民间再嫁仍存;

二是缠足普及,北宋末兴起,象征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其次则是继承权的改变,《宋刑统》规定女儿继承权减少,嫁妆名义归夫家。

到了我大明一朝,贞节牌坊制度化,《明会典》规定旌表节妇,导致民间‘殉节’泛滥。

女性教育,仅限于《女四书》(《女诫》《内训》等),强调顺从

但是在纺织业却又是支柱,江南女织成为家庭经济核心,但收入仍由男性支配。

历朝历代之所以对女性加以种种束缚,除了礼法外,还有担心乱政的事情,周武王之母太姒、周幽王王后褒姒间接影响政局,西周亡于褒姒‘烽火戏诸侯’的叙事,

汉朝吕后称制、窦太后掌权,被史书贬为牝鸡司晨,唐朝武则天称帝打破性别壁垒等等。”

众人连连点头,这段历史他们很是清楚。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男耕女织,哪怕是富商士绅家的子女,也只是多了一些书看而已,和坐牢没啥区别。

“毕爱卿,说说女性能产生哪些价值?”

“回陛下,除了纺织外,主要就是耕种,间带着将自家剩余蔬菜、禽蛋运至集市以及替地主或商贩售卖,按日计酬,这些是在不得已的情况,大多是转卖给其他男性菜贩。

其次则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虽然不如男性多,但依旧是存在的且不少;

再者就是寡妇开店被默许,主要经营茶肆酒馆。

即便是这些日常的活动,可争议大、虽然容忍但受歧视,万历年间,余姚县对部分女商增加了‘妇市税’。”

“这么说来,在底层的百姓家中中,女性产生的价值并不比男性少多少,是不是可以总结为:礼法禁止而民生必需?”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刘宗周和毕自严两人浑身一震,群臣也是神色复杂的跟着恭贺了一声。

他们似乎已经明白皇帝或许是想提升女性的地位了。

但这事儿可不是废除读书人特权、废除科举、各种惠民政令,而是对一亿以上的男性发起挑战,哪怕是对女性友好,有女性支持,但这个社会男性掌控着绝对力量。

没看到这事儿的正主秦良玉都沉默不语吗?

因为她很清楚,这事儿的压力和舆论太大了,会引发动荡的。

什么?你说大军镇压?

那些军士有没有妻子?让自己的妻子在外抛头露面、压自己一头,你让他们怎么想?

没当场哗变就不错了,还想镇压?

看着众人的神色,崇祯沉声道:“没错,如你们所想,朕的确是想提升女性的地位,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虑,朕分析完后你们自己衡量。

毕爱卿,你是户部尚书,掌管天下人口赋税,你知晓历朝历代人口为什么无法快速增长吗?”

“两方面原因,一是战乱,王朝末期战乱四起,百姓死亡快速增加,数年的动荡可能有一两成人口死亡;

二是穷困,中期土地兼并,百姓耕地减少,食不果腹,自己都活不了自然也就不敢生子。

每个王朝都是这么循环,所以人口才没有快速增加。”

“对,但是没有说全!”

崇祯摇了摇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男女比例一点二比一点一,《通典》记开元年间记载比例为一点一比一点零五,

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一点三比一点一五,我大明洪武年间数据是一点五比一点二。

男女比例失衡极其严重,以至于光棍极多。

《盐铁论》载‘贫者无立锥,老而无妻’、《旧唐书》记载‘军中多鳏夫’,

《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数十男争娶一妇’、《歙县志》记载‘四男共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一是彩礼和嫁妆过高,江西聘财需田十亩,贫农终身难娶;

二是重男轻女,溺婴极多,《东坡志林》记载宋代‘闽人生子三,则杀其一,女婴为主’。

诸位,男女比例失衡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