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关注和质疑,林风知道,光靠纸面上的宣传和电话沟通,永远无法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稳定工作、家庭负担较重的人才来说,让他们放弃现有的生活,奔赴一个偏远的小镇,需要足够的说服力 —— 而这种说服力,只能来自于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当天晚上,林风就召集招聘小组和学校筹备组的核心成员开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百闻不如一见,咱们别再隔着电话和屏幕解释了,直接邀请一批有意向的应聘者代表 —— 尤其是那些资历深、有影响力,但又持怀疑态度的人,再加上各大媒体的记者,组成一个考察团,亲自到咱们东渔村和学校来看一看!所有费用,包括往返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咱们全包!让他们吃好、住好、看好,亲身感受咱们这里的真实情况!”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贺语嫣补充道:“我觉得可以分两批邀请,第一批邀请教育系统的专家和资深教师,第二批邀请退役军警和行业技术人才,这样针对性更强,也方便咱们安排专业的讲解和交流。”
林风点头同意,随即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
他首先联系了省教育厅,希望教育厅能帮忙筛选和推荐一部分优质候选人 —— 毕竟教育厅对全省的教师资源更了解,能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
教育厅对此十分支持,很快就提供了一份包含 30 位资深教师、5 位教育专家的名单,这些人大多来自省内的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既有教学经验,又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研究。
接着,林风又通过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了 20 位近期退役的军警人员,其中不乏有特种部队服役经历、参与过重大安保任务的老兵,他们正是寒战安保职业技术学院急需的教官人才。
媒体方面,林风邀请了省电视台、省日报、市融媒体中心、海洋经济报等 15 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既有文字记者,也有摄像记者,目的是让他们用镜头和文字,客观记录这次考察之旅,将真实的东渔村和学校展现给公众。
为了确保考察团的体验,林风做了极为细致的安排:
交通:雇佣了 10 辆豪华大巴车,每辆车都配备了专业的司机和导游,车内还准备了矿泉水、零食和晕车药;
住宿:将考察团安排在镇上刚装修好的星级酒店(这是林风之前投资建设的配套设施),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配备独立卫浴和空调;
餐饮:每天的三餐都安排在酒店餐厅,以当地最新鲜的海鲜和特色菜肴为主,保证营养丰富、口味多样;
讲解:从学校筹备组中挑选了 10 位熟悉学校情况的工作人员,作为专职讲解员,每人负责一个区域的讲解,确保考察团能全面了解学校的规划、设施和未来发展;
交流:安排了两场座谈会,一场是与学校筹备组的交流,解答应聘者关于教学、科研、发展的疑问;一场是与东渔村村民的交流,让应聘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环境。
考察日当天,天气晴朗,海风和煦。10 辆豪华大巴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从省城出发,向着东渔村驶去。
车上,很多应聘者还在窃窃私语,讨论着此行的真伪,语气中多半是怀疑和好奇。
“你说这东渔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真像公告里说的那么好吗?”
一位来自省航海技术学院的教师问道,他手里还拿着打印出来的招聘公告,上面的待遇条款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
旁边一位退役老兵接过话茬:“不好说,我之前查过地图,东渔村在海边,确实挺偏的。不过既然他们敢包吃包住请我们去,应该也不会太差吧?要是真像公告里说的那样,有那么好的训练设备,我还真有点心动。”
省日报的记者则拿着笔记本,不时记录着大家的讨论,她对身边的摄像同事说:“不管怎么样,这次考察肯定有新闻点。
如果学校真的像宣传的那样,那就是乡村教育的奇迹;如果是骗局,那也是个大新闻。咱们多拍点素材,客观报道就行。”
车队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逐渐接近东渔村所在的镇子。
一开始,车窗外还是熟悉的农田和乡村小路,但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景象开始悄然变化: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取代了坑洼的土路,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的路灯,灯杆上挂着鲜艳的彩旗,路灯之间的绿化带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
远处,隐约能看到高耸的塔吊和现代化的厂房,那是林风之前投资建设的深水码头和海鲜加工产业园。
“咦?这路修得比省道还好啊?” 一位应聘者惊讶地说道,他之前去过不少乡镇,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基础设施。
“你看那边,好像是个很大的港口?不是说是个渔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码头?” 另一位应聘者指着远处的码头,眼中满是疑惑。
“空气真好啊,带着海风的味道,但又没有鱼腥气,比省城舒服多了。” 一位女教师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惬意的表情。
人们的议论声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惊讶和好奇。
当车队驶入镇中心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宽阔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商铺,既有连锁超市、品牌服装店,也有特色餐馆、咖啡馆,橱窗明亮,招牌新颖,和大城市的商业街几乎没什么区别。
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有提着菜篮的村民,还有穿着工装的工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整个镇子充满了活力和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