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黄叶纷飞,山间的古刹显得格外静谧。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一位年轻的行者,名叫云逸,正缓缓步入这座传说中的禅宗圣地。
云逸身姿挺拔,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坚毅,但他的眼神中却藏着几分迷茫。他轻扣柴扉,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僧缓缓开门,这便是他的师父,慧明禅师。
“师父,弟子云逸,愿求佛法真谛,解脱世间烦恼。”云逸双手合十,语气虔诚。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目光深邃:“进来吧,孩子。凡有所求,皆是迷途。但愿你能在这清苦之地,找到内心的宁静。”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禅房内一灯如豆。云逸盘膝而坐,慧明禅师则闭目养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
“师父,弟子心中有一惑,为何修行之人要摒弃七情六欲?”云逸终于忍不住开口。
慧明禅师缓缓睁开眼,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云逸,你可曾见过山间清泉?它为何能长流不息,清澈透明?”
云逸想了想,答道:“或许是因为它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吧。”
“正是如此。人心若被欲望所困,便如浊水一般,难以澄清。凡有所求,即是污染,唯有放下,方能自在。”慧明禅师语重心长。
次日清晨,云逸随师父步入林间小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慧明禅师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一棵松树:“云逸,你看那棵树,它为何能屹立不倒,四季常青?”
云逸仔细观察,发现那棵松树虽然历经风霜,但根系却深深扎入土壤,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或许是因为它坚韧不拔,顺应自然吧。”云逸若有所思。
“对,树如此,人亦如此。修行之人,应如松树般,不畏艰难,不为外物所动,方能成就大道。”慧明禅师语重心长。
然而,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日,云逸在禅房中打坐,突然心魔入侵,脑海中浮现出种种世俗的诱惑和执念。
他痛苦地挣扎,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就在这时,慧明禅师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云逸,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云逸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闭上眼睛,耳边仿佛传来山间的风声、水声、鸟鸣声,心中的杂念逐渐消散。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已是一片清明。慧明禅师站在他面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又是一个冬日,大雪纷飞,整个古刹被白雪覆盖,宛如仙境。云逸独自在雪中漫步,心中却一片宁静。
他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突然有所感悟:“师父曾说,凡有所求,即是污染。那么,我是否也在追求一种无求的境界呢?这岂不是也是一种求?”
他停下脚步,闭上眼睛,任由雪花落在脸上。在这一刻,他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所有的执念和束缚都烟消云散。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终于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无求的境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物所动。
多年后,云逸已成长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他站在山门前,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感慨。
“师父,我终于明白了您的教诲。凡有所求,即是污染。唯有放下,方能自在。”云逸轻声自语。
此时,一阵风吹过,山间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的顿悟而欢呼。云逸微笑着,踏上了归途,他知道,他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岁月如梭,云逸的故事在禅宗圣地流传开来,成为后人口中的佳话。每当有人问及修行的真谛时,他总会微笑着回答:“凡有所求,即是污染。放下执念,方能自在。”
而那座古刹,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山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修行者的成长与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