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古木参天,山间小径铺满金黄的落叶,偶尔一两声鸟鸣从林间传来,更添几分幽静。
在这清幽的禅林深处,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唤“慈云寺”。
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一日,慈云寺内,禅师慧明正端坐于禅房之中,闭目凝神,似乎在与天地间的某种力量沟通。
他的学生,年轻的悟真,手持经卷,轻轻推开门扉,步入禅房。
悟真面容清秀,眼中闪烁着对佛法的渴求与敬畏。
“师父,弟子有一事不明,愿闻其详。”悟真恭敬地行礼后,轻声说道。
慧明禅师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人心。“悟真,何事困扰于你?”
悟真将手中的经卷轻轻放下,眉头微蹙:“师父,弟子在研读经书时,常看到关于超度法会中施食鬼道的记载。弟子不解,为何我们要对鬼道众生行此布施?它们与我们有何因缘?”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竹叶,缓缓言道:“悟真,你可曾见过这山间饿狼?”
悟真摇了摇头,道:“弟子未曾亲眼见过,但听闻山中确有猛兽出没。”
“狼,虽为猛兽,亦有饥饿之时。人若遇之,或可避之,或可驱之。然鬼道众生,无形无质,饥寒交迫,无处可避,无处可驱。它们因业力所困,不得解脱,常年在黑暗中徘徊,饱受饥渴之苦。”
慧明禅师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悟真闻言,面露悲悯之色,道:“原来如此,弟子明白了。那我们施食鬼道,便是为了解其饥渴之苦,积德行善,广结善缘。”
慧明禅师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
“施食鬼道,固然是解其饥渴,但其中更深层的意义,却在于布施。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我们施食,是财布施;为它们说法,是法布施;而我们的慈悲之心,让它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希望,便是无畏布施。”
悟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心中仍有疑惑:
“师父,弟子听闻,施食时还需念变食真言,将有限的食物变为无限,以供鬼道众生享用。这变食真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道:
“悟真,你可曾见过画师作画?”
悟真一愣,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道:“弟子见过。”
“画师作画,需心无旁骛,方能画出心中所想。画符念咒,亦是如此。变食真言,并非真有变化万物之力,而是借由我们的真诚心、清净心和恭敬心,将有限的物质转化为无限的慈悲与智慧。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慧明禅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哲理与智慧。
悟真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有一股清泉涌入心田,洗涤着心中的尘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道:
“弟子明白了,原来一切法随心所转。师父,弟子愿以此心,广行布施,解救众生。”
慧明禅师欣慰地点了点头,道:
“悟真,你能有此心,实乃我慈云寺之幸。但切记,布施之时,不可有丝毫的傲慢与懈怠。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菩萨。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慈悲与智慧。”
悟真恭敬地行了一礼,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说罢,悟真转身离开禅房,步入院中。此时,夕阳已斜挂天边,将整个寺庙染上了一层金黄。悟真抬头望向天空,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敬畏与对众生的慈悲。
夜幕降临,慈云寺内灯火通明。悟真身着袈裟,手持念珠,站在大殿之中,准备主持一场超度法会。他闭目凝神,口中默念着变食真言,将手中的食物化为无数慈悲的种子,洒向虚空之中。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有无数的众生在耳边低语。悟真睁开眼,只见眼前仿佛有无数的光影在闪烁,那是鬼道众生在接受他的布施,感受着他的慈悲与智慧。
悟真的心中充满了欢喜与满足。他明白,这一场法会,不仅是对鬼道众生的超度,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法会结束后,悟真独自坐在院中,望着满天的繁星,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他知道,自己已在这条修行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