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云雾缭绕的清晨,山间古刹的钟声悠悠响起,回荡在静谧的山谷中。禅房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禅师正端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的弟子们围坐在四周,个个屏息凝神,等待着师父的教诲。
这时,一位年轻弟子,名叫慧明,眉头紧锁,似乎心中有所疑惑。他鼓起勇气,轻声问道:“师父,弟子近日读到一句‘终身不勤’,心中颇为困惑。世间之人多以此为借口,逃避劳作与学问,认为这便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但弟子深知,此解必有偏差,望师父指点迷津。”
老禅师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微微一笑,道:“慧明啊,你心中有惑,乃修行之路上必经之坎。且听我细细道来。”
窗外,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古木参天的庭院中,斑驳陆离。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聆听这即将展开的禅意对话。
老禅师继续说道:“‘终身不勤’,此语并非世人所理解的偷懒懈怠。勤者,非仅指体力之劳作,更非世俗之忙碌奔波。它关乎内心之平和,行事之从容。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勤’,乃是对内心修养的不懈追求,是对中庸之道的深刻体悟。”
慧明闻言,眉头稍展,但仍面露疑惑之色。老禅师见状,便知他尚未全然领悟,于是话锋一转,道:“且听我讲个故事,或许能解你心中之惑。”
“昔日,有一少年,生性聪慧却贪玩懒惰。其父常劝其勤学苦读,以图将来。少年却以‘终身不勤’为由,拒绝劳作与学问。一日,他偶遇一智者,智者听闻其言,笑而不语,领其至山中一幽静之处。”
“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派祥和之景。智者指着一棵老松,道:‘你看这树,历经风雨,依然挺拔。它从不急于生长,亦不畏惧岁月流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吸收天地之精华,这便是‘终身不勤’的真谛。’少年闻言,若有所思。”
“智者又言:‘世人往往误解‘勤’字,以为忙碌奔波便是勤,却不知真正的勤,在于内心的修炼,在于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如那溪水,虽看似潺潺不息,实则从容不迫,顺应自然,方能源远流长。’少年听后,恍然大悟,从此改过自新,勤学不辍,终成一代大家。”
老禅师讲完故事,目光再次落在慧明身上,语气温和而坚定:“慧明啊,‘终身不勤’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追求一种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正如那溪水与老松,它们虽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人生亦应如此,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名利所惑,方能活出真我,达到中庸之境。”
此时,窗外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整个禅房仿佛都被一股温暖而宁静的气息所笼罩。慧明听后,心中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恭敬地向师父行礼,道:
“师父,弟子明白了。真正的‘终身不勤’,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弟子定将铭记在心,勤修不辍。”
老禅师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慧明已经跨过了这道坎,未来的修行之路,他将更加坚定而从容。
于是,师徒二人继续在这宁静的禅房中,探讨着人生的真谛,而窗外的景色,也在不经意间变得更加美丽动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地金黄,仿佛也在为这场深刻的对话,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