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日后,大年家添丁的消息很快传开,不少人登门贺喜,大年在家一边忙着家务,一边应酬着前来道喜的邻里,脸上漾着掩不住的笑意。

这天清晨,武安县衙内。

王大人和一众官吏在侧厅商议事情。

眼下孙知府已经离开武安了,走时对大年的丰收稻,还有安置区都进行了检验和视察。

丰收稻产量喜人,安置区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务井然有序,孙知府也对王大人还有大年大加赞赏,并将此事上报朝廷,称武安县治理有方,民生安定,应予以褒奖。

王大人望着案上的文书,不住点头。

这会茶已经续了几次,大年还没到县衙,有官吏不禁问起大年是否在路上耽搁了。

“听闻李大人几日前喜得龙凤双胎,想必这会抽不开身吧!”

“龙凤胎又能怎样,大丈夫应以国事为重,妻儿老小交予下人去照顾不就得了。”

“我看李大人最喜欢婆婆妈妈,花前月下了,也随他去吧!”

厅中官吏你言我语,尽是些不着调的废话,王大人听了微微皱眉,抬手轻叩案几,陈主簿起身作揖,替大年辩解道:

“诸位还不知道吧,李大人家里到现在才只有两个下人,一个看猪的小伙,一个还是个痴傻的小姑娘,也亏得他那丈母娘和夫人能干,才能将家中事务打理好。”

“如今添了孩子,家中忙碌,耽搁一下也是情理之中。”

陈主簿说着,扫看了一眼在座众人,神色各异,有惭愧低头者,亦有若有所思者。

这些官吏哪个家里不是七八个下人伺候着,连书房的笔墨纸砚都有专人料理,对比一下大年,可算得上逍遥了。

一会儿,大年匆匆赶来,一身布衣未换,脚上沾着泥泞,额角还带着连夜照看妻儿的倦意。

大年进门不及整衣,先向王大人请罪:

“家中琐事缠身,来迟了,望大人恕罪。”

王大人摆手示意免礼,众官吏听了刚刚陈主簿一番话,再看大年风尘仆仆之态,面面相觑,无人再言。

“大年呐,待会议会结束,我与你一同回家,去看看你宝贝儿女!”

王大人笑着起身,示意大年入座,随后吩咐上茶。

茶香袅袅,大年拱手谢过,席间众人皆默然饮茶,先前轻慢之语再无半句。

今日议题是关于桃山书院搬迁之事,需择定新址、筹措工料,并安排学子临时授课之所。

前些日子王崇夫子特地找到王大人,说了这事。

王崇夫子乃是当今太傅,王大人不敢怠慢,今日就召集众吏商议。

有人提议,将书院迁至城南旧校场,地势开阔,又近水源,便于学子饮读。

也有人主张并入府学,可免另起炉灶之费,又能共享教学资源。王大人沉吟片刻,目光转向大年。

大年站起身,说了想法。

眼下桃山书院虽然收学子,但是要收费的,有些路途遥远,路上不安全,且贫寒子弟难以负担,若迁书院,当以广纳贤才为本。

“那请问李大人,如何才能做到广纳贤才呢?”

大年喝口茶,润了润喉咙:

“当然是由官家出钱,出力,实行九年义务教学,这样,所有孩童无论贫富贵贱皆可入学读书。

此言一出,厅中顿时一片寂静,众人面露惊色,然后你看我我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荒诞不经的妄言。

“义务,还九年,那得花多少银钱,如今县衙安置移民都捉襟见肘,又要抽调府库银两去教人念书识字,这……这合理吗?”

“乡野村夫,识字何用?终归是种田的命。难不成还让他们读书做官,改换门庭?”

“就是,若是人人都来念书,谁来种地?岂不乱了本分?李大人此言不妥呀!”

众官吏纷纷说着反对的话。

他们是想着自己立场和利益,不愿掏自家钱袋子去办义学,乡下村人不识字,就好糊弄,识字明理便难管控,保不齐人人都捧着一本大梁律来理论,那还如何维持体统?

厅堂一角的两位官吏倒是无所谓,他俩耸肩摇头一笑,低声道:

“所有孩童?男女不分?笑话,那些村人生那么多孩子是干嘛的,还不是想着家里能多个劳力好种田。”

“说的正是,贱民也想读书识字,先问问他们爹娘可答应吧!”

这会众人乱糟糟的,王大人和陈主簿也是眉头紧锁,互相看了一眼。

大年站起身,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

“种地亦需识字明理,农书耕法皆赖文字传承,若百姓愚昧,纵有良田万顷,终难脱贫弱之境。”

“孩童读书非为改换门庭,而是开蒙启智,知礼守法,将来或可为乡里谋福,为家国效力。”

大年说完,看向王大人,知道不能空话连篇,得拿出实际的东西来。

于是他从袖中取出一叠纸张,上面记的是关于杂交水稻的种植方法。

大年决定来年春耕,必让全县试种此稻,倒时府库充裕,百姓满仓满谷,义务教学之资,自有出处。

“大人,至来年收成还有一年之久,我想,先选几个村子作为试点,如果事情进展顺利,可逐步推行。”

王大人听后脸上满是赞许,点头道:

“此法稳妥,既可察实效,又能安人心。”

“既如此,那义务教学的试点地址,就作为桃山书院的搬迁之处吧!”

王大人笑着起身,把事情都交给了大年处理。

此事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就算说与王崇夫子,他也必欣然支持。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正当大家伙儿准备散去时,大年却喊住厅堂里的大小官吏。

众官吏不知大年唤他们何事,但还是停下脚步。

大年缓步上前,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外面,柔声道:

“以后再让我听到有人说什么乡野村夫,什么贱民,老子就亲手扒了他的皮!”

众官吏浑身一震,看着大年那横眉冷眼的样子,谁也不敢吭声,最后各自哆哆嗦嗦地散去。

一会儿,大年与王大人收拾收拾,一起出了门,赶往桃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