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陛下!臣尚书李熹有事奏报!”
“哦?李尚书有何要事?”
“陛下方才所言梳理国事,安定百姓,正是明君所虑,雍凉,河南,并州一带羌胡杂居,矛盾错综复杂。朝廷必须剿抚并用,才能安定人心。”
“那么李爱卿可有良策?”
“臣有安胡十二策,请陛下阅览!”
张华走下来,接过李熹的上书,递给了刘禅。刘禅立刻看了一会儿,眉头时而紧皱,时而放松。随即放下上疏,说道:“李爱卿将你的上疏简单跟大家说一说。”
“是,诸位同僚,本官上书安胡十二策,分定边,屯垦,商贸,抚戎四项。
定边者,收纳流民,修缮长城,构筑边堡。
屯垦者,划分农牧,兴修水利,开垦荒田。
商贸者,建立互市,打击走私,平抑物价。
抚戎者,整肃冤狱,开放学堂,释放奴隶。
凡记十二策,剿抚并用,定边安民,以修复国力。”
诸葛瞻开口问道:“敢问季和公,可否详解一番?”
李熹点头道:“嗯,百年前桓灵失道,滥用民力,天下衰颓,边境祸乱纷纷,防务废弛。眼下北方初定,边境流民聚集,可在陇西、雍州一带复垦荒地,行新田制,三年之内,当可初定人心,建立庭堡做守护,再接连前汉旧制故旧长城,巩固边防北御漠北胡人,南镇诸夷,十年之内当可稳固定边,此定边之策。”
在场众人也是纷纷点头,仔细听着
孔珣立刻出言质询:“且慢,这第四条,臣有疑问!依照李尚书所言,不仅仅是汉人奴隶?羌胡人的奴隶也要释放吗?”
李熹立刻道:“正是如此,曹魏与司马家对待羌胡之人,可以说毫不客气,甚至虐待打压,臣以为此乃取祸之道……”
孔珣不以为然:“李尚书是不是危言耸听了,区区蛮子,又能掀起来什么风波?我以为……”
然而这个时候,刘禅突然开了口:“李尚书和孔侍郎的话都有道理,朕要好好想想,但今天朕有些乏了,议事就到这里吧,有什么紧急事务,报尚书台处置就是。”
李亓在旁边立刻跟进,宣布退朝。
退朝之后,刘禅将刘璿叫到了后面,问道:“璿儿,今日李熹的上书你以为如何?”
“父皇,儿臣深以为然。”,刘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胡汉矛盾由来已久,灵帝末年的政局混乱,也有这一份原因,若能将其弥和,我大汉未来的边疆必然可以稳定下来。”
“是那个刘渊吧。朕可是听说了,自从他投降之后,你待他可是十分厚恩,颇有重用的意思。”
刘璿嘿嘿一笑
刘禅笑着点点头:“就封刘渊为顺义中郎将,这个诏令,由璿儿你去宣读吧。”
很快,正在住处和刘宣聊天的刘渊被叫到了太子行宫,宣读了任命。
“臣刘渊多谢陛下以及太子殿下厚恩!”
刘璿笑了笑:“刘将军请起,孤已经请准父皇,将匈奴留在洛阳的人都给你调配,另外你父亲带给你的亲兵你也可以留下。好好把握机会,日后,孤一定重用你。”
刘渊心中大喜,立刻道:“臣遵旨!”
刘璿继续道:“诸葛尚对你的武功很是钦佩,过几天他会去校场找你,你们好好切磋切磋。”
“中郎将!”,三天以后,诸葛尚如约来到校场,正看到刘渊正在训练着几十个骑兵。
“诸葛将军!怎么有空来这里?”刘渊看到诸葛尚十分高兴,也就迎了上来。
诸葛尚笑道:“来你这偷学骑兵训练之法,刘将军不介意吧?”
刘渊一愣,随即大笑道:“哈哈,不妨事,同朝为将,自当精进自己的本事!”
两人一起来到校场,几十名骑兵有序的进行砍杀训练,刀法精准凌厉,马匹踏步也是十分稳健。
诸葛尚感慨道:“不愧是匈奴精骑,人马皆为精锐。不知是如何训练的?”
刘渊解释道:“我匈奴虽内迁多年,但也经常进行游猎骑射,骑术不敢荒废,另外,诸葛将军看看这个。”随即,拿出一个东西递给了诸葛尚。
诸葛尚看了看,确是一个弯曲型的铁质物料,看上去经过精心打磨,有几个小洞分布周边。
“这个是…马掌?”
刘渊点头道:“正是,汉军骑兵多以树藤,硬木制作马掌,捆绑在马蹄上,这样不仅容易磨损,而且马掌与马蹄难以紧密相扣,这也就导致骑兵的行进速度和冲击的稳定,铁掌则不然,只消用小钉子钉入厚厚得马掌,相当于给马穿了一双结实合脚的鞋子,自然就可以大大加强骑兵攻击。”
诸葛尚显然极有兴趣:“却不知这马掌制作可麻烦?”
刘渊又说到:“铁马掌的制作佩戴倒是不难,不过匈奴缺铁,一般每个部落首领也就给亲兵或者精锐搭配,少的数十人,多的三五百人。便是在下这里,也不过三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