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熹宗实录》的记载中,此时辽东烽火传燧制度,在熊廷弼执政辽东时,就已经被熊廷弼重新整顿与削除了,如“传报规则混乱”,“误报”,“漏报”等弊端。】
【熊廷弼将“燧墩残破,十去其五”,并重新建立起“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的烽火传燧制度。】
【同时,也规范信号的方式,因此,熊廷弼亲自制定《辽东烽火传报则例》。】
【明确规定了:“寇至百人以下,举一烟、鸣一炮;百人至千人,举二烟、鸣二炮;千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若为大规模入侵,则昼夜举烟、连炮不绝”的信号传递制度。】
【同时熊廷弼,还要求各卫所,堡寨在“接信号后,骑兵需在1时辰(2小时)内集结,步兵需在2时辰内准备就绪”。】
【并规定“总燧台需将信号,同步传递至辽阳经略府与广宁巡抚署。”的规定,确保大明军政最高的指挥官员,能及时掌握军情。】
......
【袁应泰在接任辽东大权之后,并没有对熊廷弼重新建立起来的烽火传燧制度,进行改动。】
【当贺世贤在天启二年(1621)3月12日辰时,出城迎战,并展开追击,尚未中伏之时,沈阳城中,就点起了烽火台,向辽阳传递出了第一则信报。】
【在《三朝辽事实录》与《明熹宗实录》的记载中,沈阳城在辰时中刻(大概早上8点左右)便燃起。】
【烽火信号“经三燧传递,历四余刻。”至辰时末刻(快九点)传至虎皮驿与奉集堡。】
【李秉诚与朱万良收到的第一则烽火情报内容为:“沈阳遇袭,贺总兵出战未归。”】
【在《三朝辽事实录》中记载,此时袁应泰主持辽东防务后,此前已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
(这里吐槽一下,在明史方面查到的记载,都是在围绕袁应泰,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
(但是,为什么袁应泰,会有这种军事调动与安排,或是更深层的用意,查不到。)
(能查到的,都只是推测,可能袁应泰的真正用意,在其自杀前就已经烧毁相关文书的原因了。)
(也可能,东林党以及大明文官集团有所发动。)
(后面大明朝廷与东林党对袁应泰的追责问罪,也是将大锅,按在袁应泰这一军事调动与安排上面,并对袁应泰进行死后追责与弹劾。)
(但可以肯定的是,袁应泰将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的精锐骑兵都调往辽阳,确实是当时军事上的最大的失策,也导致了沈阳与辽阳两城失陷,在军事操作方面最主要的因素。)
......
【李秉诚与朱万良在收到,第一则烽火情报后,都是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所驻扎的军堡中,召开军事会议。】
【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两人在接警后“急集诸将议战守”,重点讨论是否分兵留守或全军驰援。】
【由于袁应泰此前已削弱奉集堡防御,调走部分兵力至辽阳,李秉诚最终决定留5百老弱守堡,亲率2千5百精锐骑兵先行作先锋,并步兵集结完毕后再跟上。】
【朱万良的想法与李秉诚一样,朱万良则从虎皮驿抽调3千骑兵,前去李秉诚会师后,合计5千5百名精锐骑兵,为先头部队。】
【剩余步兵,在集结完毕后,随后跟进。】
.......
【在后金与大清的史料书籍,如《满文老档》的记载中,李秉诚与朱万良率领求援的明军,共有3万人马。】
【其中,骑兵为八千,步兵为2万2千。】
【当李秉诚与朱万良率领的明军骑兵,识破了后金偏师佯攻计划后,立即就直奔沈阳而去,因为此时的沈阳城中,已经传出“沈阳城情况危急”的烽火情报。】
【皇太极原本想要在沈阳城西门下,看着贺世贤被击杀后,再去应对李秉诚与朱万良支援而来的明军。】
【但是李秉诚与朱万良识破了偏师佯攻之策,皇太极只能赶回白塔铺,进行布防与埋伏。】
【皇太极在离开沈阳城西门外时,还让传令使,给努尔哈赤送去了,关于贺世贤与沈阳城西门下的战况情报。】
【而皇太极在回防白塔铺前的生心一计,便是想要“借势破敌”,核心策略是利用贺世贤在沈阳西门死战的现状,动摇李朱两人援军的军心。】
【白塔铺地处浑河南岸,东有丘陵(今白塔山遗址),西临沼泽(今浑南湿地前身),中间仅有一条宽不足2里的平坦土路(辽阳至沈阳东线必经之路)。】
【皇太极将三千后金精锐,分为三队便埋伏于此。】
【皇太极在左翼,布置了8百名重甲骑兵,隐蔽于东侧丘陵后。】
【在右翼,又布置了7百名轻骑兵,埋伏于西侧沼泽芦苇丛中。】
【而在中路,则是布置了1千5百名步骑混合精锐士兵,便阵于大路上。】
【皇太极,在大路上布置的这1千5百名后金混合精锐士兵,也被皇太极下令,全部伪装成普通的后金士兵,携带12门缴获的明军佛郎机炮,正面列阵。】
【皇太极要故意露出一副“兵力薄弱”的假象,试图引诱明军骑兵冒进冲锋。】
【同时,皇太极还让人将战场上缴获的明军将领并且已经战损的铠甲,来冒充贺世贤的战甲,用断裂的铁鞭,来冒充贺世贤的武器。】
【此外,皇太极还让人冒充三名已经投降的贺世贤亲兵,埋伏于白塔铺的阵地附近,等待大明援军的到来。】
......
【在《满文老档》的记载中:李秉诚与朱万良率领的3万明军抵达白塔铺后。】
【皇太极故意让冒充贺世贤亲兵,于阵前喊话,谎称:“贺总兵已降后金,沈阳西门即刻开门,尔等若退可免死。”】
【而这也是东林党与大明文官集团,在战后诬告“贺世贤投金献城”想要将战败失利之罪,推卸到贺世贤身上的根源。】
【在皇太极的授意下,后金兵同时将假冒贺世贤的铠甲与武器,挂在高杆上,让明军远远可见,制造“贺世贤已败”的假象。】
【李秉诚见后金中路军“兵少且无重甲”,又听闻阵前有投金降兵高呼“贺世贤已降”的喊话。】
【对于“贺世贤已降”喊话,李秉诚并没有轻信,再进也认为,这是皇太极的虚张声势的伎俩。】
【李秉诚认为,此时的后金的主力大军,仍在攻打沈阳城,毕竟沈阳城是大城,城高墙厚,岂非短短几个时辰就能攻破的?】
【只是,此时的李秉诚与朱万良,还没有知道此时沈阳城,虽然城还没有被攻破,但也因蒙古人的临阵叛变的情况之下,已经处在岌岌可危,混乱不堪的情况中。】
【加上,前面后金又用偏师,进行过袭扰佯攻的伎俩,李秉诚与朱万良都没有听信,皇太极施放出来的假情报。】
【并且两人,也因为皇太极在此时放出的假情报,都认为后金大军,正在全力攻打沈阳城。】
【他们若是在这个时候,突破了皇太极的阻击,那么必然能将后金的攻城大军,大败于洛阳城下。】
【然而,李秉诚与朱万良,并不知道,这才是皇太极纵他们设下的诱敌之计。】
【不知这是皇太极诱敌计策的李秉诚与朱万良,在商量过后,决定先由朱万良率领本部骑兵,发起冲锋进攻。】
【而李秉诚,则是率本部骑兵跟进在后,在进攻中,形成前后联动。】
【朱万良负责破阵,李秉诚则负责扫清残敌。】
【然,朱万良部骑兵贪功冒进,在进攻中与李秉诚部骑兵出现了脱离,直接就冲进土路的开阔地带。】
【皇太极见明军骑兵一部,已经进入伏击圈,立即令中路军做出“弃炮佯退”状。】
【同时吹响牛角号,让东侧丘陵的重甲骑兵立即从埋伏中杀出,展开冲锋。】
【让西侧沼泽的轻骑则绕至朱万良部骑兵,直接切断与李秉诚部骑兵的联系。】
【同时,令后金炮兵,利用佛郎机炮,高炮轰击李秉诚部骑兵的阵地所在。】
......
【这场爆发在浑河东段的战斗,在皇太极的精心设计之下,明军的先锋骑兵,直接被打乱。】
【朱万良部骑兵因缺乏重甲防护,被后金重甲骑兵冲散,士兵争相逃往浑河北岸,不少人坠入河中溺亡。】
【李秉诚部骑兵,在遭遇到炮击,又被后金轻骑兵冲阵,阵型也彻底瓦解,纷纷溃退。】
【皇太极更是亲率200亲卫,展开追击,斩杀明军千余人,缴获战马300余匹。】
【《满文老档》的记载内容为:四贝勒皇太极于白塔铺,伏击明军援兵先锋,斩敌一千三百七十级,获马三百五十六匹。】
......
【在白塔铺击溃明军先锋援军后,虽有斩获,但皇太极知道明军的步兵大队在后,并下令所有骑兵进行轻装追击,不让李秉诚与朱万良,稳定根脚,聚拢残部。】
【同时,也为了防止李秉诚,朱万良能够快速的收拢残部再援沈阳,于是皇太极便令贝勒岳托率800精骑,沿途展开游击袭扰,行“烧驿站,断通讯”之事。】
【而皇太极则是2200后金轻骑兵,在追击了一段路程之后,便调转马头,绕开奉集堡正面,取东南侧山间小路,对奉集堡展开奔袭。】
【因为皇太极深知“破敌不如断粮”。】
【并且后金的斥候探马,已经告诉皇太极,奉集堡的主力尽出,步兵大队,正与骑兵残军汇合,奉集堡乃大明粮仓所在,目前仅有5百老弱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