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齐国公府的事情,也是让各方势力在猜测。
听闻李承乾在齐国公府足足待了两个多时辰才离开,具体聊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次日上朝。
关陇士族的人询问长孙无忌,他都淡淡摇头。
能看出来,长孙无忌是不想说。
这更让人耐人寻味。
更奇葩的一幕出现了,已经半年多没有上朝的李承乾今日懒洋洋的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就连李世民都惊讶了片刻。
心中不断思索着今日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可除了倭国战事,大唐如今欣欣向荣,根本没有任何大事发生。
所以李世民觉得,李承乾恐怕是要在倭国战事上做文章,昨日也是因为倭国的战事,出现了分歧。
事实也是如此。
谈到倭国战事的时候,保守的大臣都认为应该和谈,不应该继续消耗下去。
毕竟远洋作战,开支实在是太大了。
而长孙无忌却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认为并非只有和谈一条路可走。”
瞬间,整个朝堂气氛都诡异了起来。
不少的老臣派,也是站出来附和了长孙无忌的话。
“臣以为齐国公所说不无道理,和谈并非是明智之举,大唐明明有能力一举歼灭倭国,此时和谈,之前所做之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
“陛下,如今和倭国开战,即使和谈,倭国也会怀恨在心,辽东高句丽虎视眈眈,多次违背大唐,要是和谈,倭国定会和高句丽结盟啊。”
“还望陛下三思。”
。。。。。。
老臣派和长孙无忌一同拱手向李世民施压。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看了眼李承乾问道:“太子,你也是这么想的?”
被询问的李承乾,撇撇嘴。
站出来拱手道:“回禀父皇,事实很明显,不止儿臣如此想,这么多的大臣都如此想,显而易见,和谈并非是明智之举,但也不是不可以和谈,和谈要按照大唐规矩来。”
老臣派是李承乾昨夜派人通知了裴寂。
由裴寂去说服了他们。
才有今日朝堂上的举动。
长孙无忌当然是他去说服的,至于说服的理由,无非就是让利。
在这种大是非之下,李承乾觉得让一些利益,无可厚非。
只要能解决了倭国之乱,其它的都好说。
至于什么方法说服了,长孙无忌,那当然是李承乾给了选择,一个选择长孙家或者是关陇士族的选择。
只能是二选一。
他才不会傻到扶持整个关陇士族,这样是违背了李世民的意愿。
李世民眉头微蹙,又看向房玄龄:“玄龄,你来说说看,如今倭国使臣已经到达长安,大唐是和是战?”
额......
这么一个大难题,房玄龄顿时有些头大。
硬着头皮走出来,东看看西看看,又看向了李世民和李承乾。
发现这根本就是陛下和太子的较劲。
偏向陛下的恐怕是议和。
而太子的意思是要战到底。
他成了夹心肉饼。
捧着笏板,想了想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和亦可,战亦可。就像太子殿下所说,和谈也要看大唐给出的条件倭国答不答应,若是倭国答应,便可议和,若是倭国不答应,那也只能战。”
呼~
一声粗重的喘息声,从李世民的鼻腔中传出。
很明显不满意房玄龄的回答。
就像是和稀泥,也像是站在了李承乾一边。
但这确实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世民又问道:“太子,那你说说,大唐理应开出什么条件?”
不少的大臣都看向了李承乾。
以为他会开出什么每年上供多少。
但只有李世民知道,李承乾的条件,恐怕倭国很难答应。
那么只有继续打下去。
李承乾不假思索道:“很简单,三个条件,一:倭国境内所有的金银矿归属大唐所有,二:大唐如今占领的城池归属大唐,签署永不互犯契约.......”
就这两个条件,不少的大臣已经倒吸了一口凉气。
嘶~
觉得目前站在他们面前的太子殿下不像是文人,更像是土匪。
大唐从未开出过这样的和谈条件。
特别是那些大儒,已经忍不住要开始反驳了。
可李承乾紧接着第三个条件,更是炸裂了朝堂。
“三:大唐商贾在倭国要受到优待,不能随意克扣大唐商贾的货物,不然视为开战。”
大儒之中已经有不少人站出来了。
但其中不包括孔颖达,孔家已经贴上了太子的标签,他们不可能去反驳。
可其它大儒不会。
比如虞世南、许敬宗等人。
特别是虞世南属于最激进的,捧着笏板反驳道:“陛下,万万不可啊,大唐乃天朝上国,太子殿下如此行径和那土匪有何区别?”
“若是天下都要按照太子这套方法来实施,岂不是乱套了?”
李世民就知道,这些大儒会反对李承乾的方案。
没办法。
他听了都不可思议这种土匪行径。
李承乾却不乐意听了,说他是土匪,那以前的唐军岂不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即瞪着眼,对虞世南火力全开道。
“永嘉县公,你说孤是土匪强盗,那你怎么不说从前的大唐军士是无恶不作的恶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时候,你这位秘书少监为何不说话?”
“孤建立的海军,哪怕打下了倭国城池,也没有抢百姓一分一毫,而且还让李师有难的百姓,可用军粮救济。”
“针对倭国的朝廷,孤就是土匪了?”
这一句话噎的满朝文武都语塞了,特别是那些武将,迅速的低下了头。
他们可不想牵扯到太子的怒火之中。
要是被查出来往日他们做过的那些事,虽然大家都做,可律法之中也有严明。
只不过陛下是睁只眼闭只眼不管罢了。
真捅破了,肯定要吃瓜唠。
甚至有些憎恨虞世南,没事戳太子殿下肺管子做什么。
李承乾的火力还未停止,继续吼道:“你自诩大儒,天下疾苦看不见,就知道盯着孤是吧?孤做什么,都是有伤天和是吧?”
“天下有灾不是龙椅上坐着的错,就是东宫的错是吧?你们这些大儒一点错没有是吧?”
嚯~
官员们纷纷低下了脑袋。
这太子殿下脾性太大了,真的是什么都敢说。
李世民都惊讶了,不就是一句土匪吗,怎么刺激的李承乾这么口不择言。
但听着确实舒服。
似乎还给自己出了口恶气。
就是,凭什么出了事,就是坐在龙椅上的错。
没人阻止,李承乾更带劲了,直接走到了虞世南面前,昂着脖子就像是斗胜的公鸡一般。
“什么天朝上国,没有那些将士浴血奋战,何来的天朝上国?打怕敌人一次,让对方胆寒五十年,消灭敌人,能够和平百年。”
“难道你们这些自诩大儒的人都不明白这些道理吗?”
“天天怂恿着什么礼仪之邦,礼仪之邦是这样的吗?真正的礼仪之邦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能拿起武器,明白吗?”
“如今倭国竟然敢袭击大唐使团,这是朋友还是敌人?”
“你们这帮读书读狗肚子里去,敌人还要给好酒,孤看你们这些大儒统统该拉出去斩首示众。”
嘶~
这话就很重了。
虞世南吓得连连后退了好几步,看向李承乾的眼神都带着恐惧。
发自内心的恐惧。
李承乾话毕,环顾一圈这群大儒,发现他们都低下了头不敢吭声。
哼,老虎不发威真当自己是小猫咪。
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看见此情形,微微蹙眉,喊了声:“太子。”
再不阻止,恐怕李承乾要把天捅破了。
这群大儒可不好对付,真的要撅起来,当庭撞柱子,带着一群学子堵大门都有可能。
传出去,他这千古一帝也别想了,直接成了万人唾骂了。
李承乾深吸两口气,重新走回了自己的位置上,拱手道:“父皇,儿臣不改变三个条件,另外还要增加一个条件,那就是在倭国京都平安京要驻军三千。”
嘶~
没想到李承乾的第四个条件更狠。
三千驻军,还要在人家的京都,这岂不是妥妥的打脸吗?
就连李世民都有些说不出口。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长孙无忌和不少的老臣派都站出来捧着笏板附议。
这让李世民更难了。
原本还说让房玄龄说一说李承乾,这下倒好,房玄龄没有说服李承乾,大儒还被李承乾恐吓了。
如今这么多大臣都站到了李承乾身后。
他身为皇帝,也不能违背大臣们的意愿吧?
不料李承乾扫了眼武将们,眼神中带着一种威胁:你们要是不同意,小心孤收拾你们。
果不其然,不少的武将都站出来道。
“臣附议,臣愿带头冲锋陷阵。”
“臣附议,倭国狼子野心,臣早就看不惯了,臣驻军倭国京都。”
“臣附议......”
。。。。。。
好家伙,李世民是看出来了,李承乾是逼着自己同意。
冷哼一声,李世民生气的甩手起身道:“哼,今日早朝到此为止,和谈一事朕还要考虑考虑,退朝。”
“退朝。”
在张阿难一声高喊后,百官捧着笏板:“恭送陛下。”
在李世民离开后,百官们都没有动,而是看了眼李承乾。
身为太子的他,感受到无数目光,这才双手负背,往太极殿外走去。
最主要他路过虞世南这些大儒们的时候不屑的冷哼了一声,甚至还发起了挑战:“秋闱已经开始,大唐小学的学子们孤已经让一些年纪大的学子开始参加秋闱,到时孤不希望国子监的学子们太差。”
额......
确实,秋闱时间到了。
金秋十月,不就是秋闱的时间吗?
李承乾的挑战,瞬间让国子监这群大儒们压力倍增。
他们还真不知道大唐小学学子的实力如何。
哪还有心思想李承乾如何骂他们,如今满脑子都是秋闱要是大唐小学的学子更出色,儒家可就要丢人丢到家了。
孔颖达目光有些黯淡,果不其然,这一日终于到来了。
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大唐小学的学子们都有能参加秋闱的了。
而李承乾离开后,官员们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小团体了。
特别是关陇士族。
他们找到了长孙无忌询问,可长孙无忌只是叹息了一声,表示自己很无奈。
随意找了一个借口。
说他要是不同意帮助太子,那么太子将会上书派他去出使倭国。
萨珊王朝之事历历在目,不少官员都听说了使团遇到的事,得亏长孙无忌机敏过人,不然恐怕整个使团都要遭殃了。
他国政变,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关陇士族的人瞪大了眼,没想到李承乾竟然用这事来威胁长孙无忌,怪不得。
同时也是怜悯的看了眼长孙无忌,感觉这亲外甥也够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