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百名不知道薛仁贵底细,只是看到山寨中那人数多达数千的精悍青壮之后,出于保命或者吃香喝辣的想法之下,才愿意落草为寇,殊不知却是“投敌叛国”了。
既然他们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系统面板上,叶白当然不会有半点客气,一张张刚刚获得不久的士兵卡融入他们的名字之中,这些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郑国府军士兵就成为了叶白麾下忠实的下属,与秦国人组成的卫军部队没有区别。
当然了,这些郑国府军士兵所融合的士兵卡等级并不算太高,也就是正规军、老兵这一级别的,还达不到精锐士兵的水平。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叶白掌控他们,固然有将他们“调教”出来,成为敢战士卒的心思,但就当下而言,更多的还是为了特生他们的忠诚度,让他们现身说法,去劝服其他那些被俘虏的府军士卒。
有熟悉的同袍亲自劝说,乃至于现身说法,想来会有更多的郑国府军士卒愿意加入到薛仁贵的麾下,为叶白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除了掌控被俘虏的郑国府军士兵之外,叶白还紧急给麾下的几位人才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在锦衣卫的掩护下,千里迢迢赶赴郑国,与薛仁贵汇合。
这几人要说能力,那自然是排不上号的,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真要是与一众名臣、名将们相比,可以算得上是文不成、武不就,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
…… ……
出征府军大败而归,损兵折将,让本来已经不再愤怒的郑国皇帝再一次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甚至将几位府军将领罢官免职,认为都是因为他们尸位素餐,才导致府军战斗力下滑严重,竟然连一群兵器、甲胄都不齐整的山贼、土匪都打不过。
没有人在意出征的府军并不是被正面击败,而是在行军途中遭遇了袭击,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来,说白了就是为此事找了几个替罪羊罢了。
处置了背锅侠以后,剿匪的事情还得要继续,这几支山贼、土匪的威胁实在太大了,靠近前线,时刻威胁着运输通道,送往前线的粮草辎重,都有着被劫掠的可能。
若是不将这几支匪军剿灭,郑国就算家大业大,也无法保证为前线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辎重,严重影响前线大军的军心、士气,若是因此导致前线大军崩溃,那才是最可怕的。
没有费太多力气,关乎郑国生死存亡的事情,朝堂上下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再次从留守的府军之中抽调了两万兵马,准备第二次剿匪。
留守郑国境内的府军总共才不到7万人,被薛仁贵一口吃掉了1万兵马,如今再调集了2万兵马,仅仅只剩下了3万多兵马,已经无法驻守那么多的城池了。
很多县城之中,仅仅只有百余名府军士卒驻扎,也就够守护城门的,城内的治安巡逻统统交给了地方官府的巡检司。
巡检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是武装力量,配备了武器,有些地方还配备了皮甲,面对普通老百姓那是碾压,可到底不是正规的职业军人。
缺乏相应的操练,连战阵什么的都不懂,只会单打独斗,上了战场连府军都打不过,更别提与卫军相提并论了,可想而知,这些城池的防御到底有多么薄弱。
府军部队是分散驻扎的,要召集两万兵马,需要从多座城池调兵,集合起来可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相应的情报也是无法做到保密。
这一次,甚至都不需要毛遂从那些被收买的郑国大臣们口中打探消息了,以锦衣卫的情报搜集能力,就足够打探到各路府军的情报,传递到薛仁贵手中。
收到情报的薛仁贵,马上就开始考虑起了应对之策,还是那句话,要击败这2万郑国府军,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是会暴露自家实力而已,不利于下一步的计划。
既要取胜,又要隐藏实力,这可就有些考验薛仁贵的能力和智谋了。
这等时候,锦衣卫源源不断送来的各种情报,倒是帮了薛仁贵大忙,在将每一份情报都详细阅览一遍之后,一个较为合适的作战计划就在薛仁贵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从各个城池抽调而来的府军要汇聚到一起,需要耗费不短的时间,被上面催得太急的情况下,负责领兵的府军将领,索性下令分路进军。
2万兵马直接分兵三路,各城调动而来的府军部队就近汇合,组成更大规模的军队,随后各自进军,如此一来,倒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使得府军的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然而,浩浩荡荡进军的府军部队,才走过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接到了新的情报,被他们当成目标的匪军,竟然没有龟缩在山寨之中,反倒是主动出击,一日时间,就近乎同时攻破了三座县城。
仅有百余名府军驻守的县城,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防御力,连攻城器械都用不上,简单伪装一下,就能够直接在县城内部发难,负责巡逻的巡检司巡丁,在匪军的手中,就如同婴儿一般,很快就被杀了个干净。
驻守在城门的百余名府军士卒,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就被内外夹攻,死得那叫一个憋屈。
攻破了县城的匪军,竟然没有按照惯例,劫掠县城的府库还有地方豪族,然后撤回山寨,而是大剌剌地直接在县城中驻扎在了下来,就好像要扯旗造反一般。
劫掠卫军的后勤运输队,本就已经是弥天大罪,如今更是攻破并且占据县城,形同造反,让郑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在某些大臣们的建议下,郑国皇帝当即下旨,府军改道,先收复沦陷的三座县城,给这帮胆大包天的匪军一点颜色看看。
皇帝都亲自下旨了,府军也不能抗旨不遵,立马改变行军路线,朝着被攻陷的县城而去。
分三路行军的府军部队,原本的距离并不算太远,完全能够做到彼此呼应,不管哪一路兵马遭遇偷袭,最多一个时辰就可以等到另外一路兵马的支援。
第一次剿匪是如何失败的,府军上下可都是很清楚,这些匪军对于地形相当熟悉,很有可能会采用同样的战术,他们自然是要加强防备的。
仓促之下改变行进路线,三路府军部队的距离就被拉开了,彼此之间也隔得更远了一些,若是遭遇伏击,其他部队已经做不到快速支援了。
这样的变化,无疑是让府军将领有些担忧的,可也没有别的办法,那可是圣旨,总不能阳奉阴违吧,只能是派出大批的斥候,除了侦察前方情况之外,也是为了加强三路大军之间的联系,争取更快做出反应。
近乎是急行军状态下的三路府军,连休息都顾不上,只想着尽快赶到目的地,让那些担忧遭遇伏击的府军将领们感到庆幸的是,在即将看到县城的时候,都没有遇到任何袭击,前方哨探的斥候们,甚至连匪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松了一口气的府军将领,顾不得去考虑匪军到底在打什么主意,直接就下令攻城,先把城池收复再说,若是再能将匪军堵在县城中,那就更加完美了。
府军的攻城相当顺利,先头部队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很是轻松地就登上了城墙,打开了城门,放大军入城。
大军杀进县城之后,府军上下才知道,哪有什么匪军啊,在早上的时候,匪军就已经撤离了,这就是一座空城,他们那般大张旗鼓地攻城,纯粹就是做了无用功。
沦陷的城池被府军收复,城内侥幸逃过一劫的地方豪族,出钱、出人,筹集了一批物资犒劳府军,让一路急行军,风尘仆仆的府军上下脸上乐开了花。
尤其是领兵的府军将领们,还额外得到了一些好处,这也算是潜规则了,几名府军将领都是来者不拒。
本来是想要继续追击撤离县城的匪军部队的,可地方豪族们这般热情,他们又收了好处,自然不能不给面子,干脆下令部队休整一夜,明日再出发。
这一夜,府军上下过得相当安逸,大吃大喝了一顿不说,还能够睡个安稳觉,感觉这一路急行军的疲惫都消散了许多,几名府军将领更是在地方豪族的热情招待下喝得有些醉醺醺的,最后是被几名专门找来的青楼花魁搀扶进房间休息的。
没有预先埋设的桐油、火药,也没有提前挖掘的地道通向城外,更加没有事先隐藏在县城内的敢死队,夜晚的县城相当平静。
翌日,度过了一个美妙夜晚的府军将领们,扶着自己的腰从房间走出来,早饭都还没有吃完了,传令兵就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让他们面色大变,不顾热情招待的地方豪族挽留,急匆匆地离开。
原来在百里之外的另外一座县城,突然遭遇了两千多匪军的袭击,驻守县城的府军连一炷香的时间都没有坚持住,就将城池拱手让人了,幸存者将消息传递给了周边的城池,惹得几座同样兵力空虚的城池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