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陆首辅、甄尚书等阵营官员,
听闻传言后,心中顿时另有一番打算。
陆首辅捋着胡须,微微皱眉,缓缓说道:
“太子此举虽有些莽撞,但如今他在民间声望颇高,又手握亮山军。
若能让他回京,我们便有了主心骨,日后行事也能方便许多。”
甄尚书赶忙点头称是:
“首辅所言极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
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太子归来,
或许能打破这僵局,引领我们走出这混乱的局面。”
而在幽国的民间,百姓们对太子的关注丝毫未减。
茶楼里,说书人依旧唾沫横飞,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太子的故事。
每次开讲,那茶楼里必定是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百姓们对太子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张大爷,您说这太子什么时候能招安回来啊?”
一个年轻后生问道。
被称作张大爷的老者捋了捋胡须,说道:
“依我看呐,快了。
太子这么有本事得民心,
朝廷肯定得好好考虑招安这事。”
“是啊,太子在亮山带着兄弟们打土豪分田地,
给咱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
要是能回来,肯定能让那些贪官污吏收敛收敛。”
旁边一个中年人附和道。
云国这边,摄政王虽表面上依旧雷厉风行地处理着国事,
但心里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关于太子的传闻。
她看着手中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着太子在亮山与七娘的绯闻,
心中醋意渐浓,忍不住冷哼一声:
“这个方正,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此时,她的心腹宫女看着摄政王脸色不佳,小心翼翼地劝道:
“娘娘,您莫要为此事烦恼。或许那些只是谣言,
太子殿下对娘娘您,想必是一片真心。”
摄政王白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哼,但愿如此。若他真敢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我定不饶他。”
嘴上虽这么说,可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担忧。
陆首辅和甄尚书回到府中,再次关起门来商议太子之事。
陆首辅在厅中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让皇上同意招安,并且尽快让太子回京。
太子一日不回,朝堂的局势就一日不稳定,我们的计划也难以推进。”
甄尚书点头如捣蒜:“首辅所言极是。
只是皇上如今犹豫不决,我们还需想个周全的法子,说服皇上才行。”
两人陷入沉思,绞尽脑汁思考着如何才能让皇上改变主意
而远在亮山的太子方正,对京城与云国的这些风云变幻尚不知情。
他正与亮山军的兄弟们围坐在营帐中,商议着下一步计划。
“大哥,咱们真能顺利招安吗?
朝廷那帮人,恨我们入骨,我们的所作所为,
简直就是在掘他们的根,我总觉得不靠谱。”
林中挠了挠头,一脸担忧地说道。
方正拍了拍林中的肩膀,笑着说道:
“莫要担心,我们一心为百姓,
只要朝廷还有些远见大臣,就会看到招安对双方都有利。”
武松也接口道:“大哥说得对。我们亮山军如今也有实力,
朝廷想要动我们,也得掂量掂量。
只是招安之后,我们如何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为百姓谋福祉,还需从长计议。”
方正点了点头,说道:
“不错。这正是我们要商议的。
我们既要让朝廷看到我们的诚意,
也要保持警惕,不能让兄弟们陷入危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
一心想着如何能顺利招安,为兄弟们谋个好前程,
也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
他们不知道,一场围绕着他的更大风暴,正在京城悄然酝酿
陆首辅捻着胡须,沉思良久后,眼睛突然一亮,说道:
“皇上向来重视国库充盈与边境安稳。
我们不妨从这两方面入手,向皇上陈明招安亮山军,
可节省军费,充实国库,且亮山军善战,可抵御外敌,保边境太平。
如此,或许能说动皇上。”
甄尚书眼睛一亮,拍手称好:
“首辅此计甚妙!明日早朝,我们便以此进言,
有理有据,想必皇上会慎重考虑。”
再说那皇宫之中,董贵妃越想越气,
忍不住又将六皇子训斥了一顿:
“你以后少提你大哥,我们都自顾不暇!
你也该懂事些,别整日只知道玩乐。”
六皇子委屈巴巴地应道:
“是,母妃。”
可心中却还是惦记着大哥,
想着什么时候能偷偷溜出去找大哥,
和大哥一起闯荡江湖,那该多有趣。
且说这一日,早朝之上,
陆首辅和甄尚书按照商议好的,
整理了一下朝服,昂首挺胸地出列。
陆首辅上前一步,躬身奏道:
“陛下,亮山军如今势力壮大,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若招安之,每年可为朝廷节省大量军费,充实国库。
且其兵强马壮,作战勇猛,可为朝廷抵御外敌,保我朝边境太平。
此乃一举两得之策,既能解决朝廷的财政之忧,
又能增强国防之力,望陛下三思。”
甄尚书紧接着也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陆首辅所言句句在理。
如今朝廷内忧外患,内有国库空虚之困,外有强敌环伺之忧。
亮山军若能为我所用,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啊。
他们在亮山的作为,百姓们都看在眼里,
若招安回来,定能安抚民心,稳固我朝统治。”
皇上听了,神色微动,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底下的大臣们见状,又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主张招安的大臣们面露期待之色,
仿佛已经看到了朝廷因招安亮山军而走向繁荣的景象;
而反对的则是眉头紧皱,满脸担忧,
生怕招安亮山军会给他们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这时,反对招安的王御史站出来,急切地说道:
“陛下,亮山军野性难驯,毕竟是造反出身,习性难以改变。
招安之事还需谨慎啊!
若引狼入室,让他们进入朝堂,
恐怕会扰乱朝纲,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呐。”
皇上摆了摆手,神色有些疲惫地说道:
“朕知道了。此事关系重大,容后再议,众卿暂且退下。”
说罢,便起身离开朝堂。
大臣们见状,只得无奈退下。
陆首辅和甄尚书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与坚定,
心中明白,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想要说服皇上,还得另想办法。
而幽国朝廷这边,本来还争论不休,
见太子出马,竟立马搞定了军神,
让大武国有所忌惮,众大臣再也不用害怕大武国的侵扰。
毕竟被大武国军神灭国的小国不计其数,
各国的豪门贵族大多毁家灭族。
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幽国和云国每年都会支付大武国5000万两岁币买平安。
依然过得心惊胆战,担心他们哪天撕毁协议
踏马东进。
如今见太子有此能耐,大臣们立马同意了招安亮山军,
纷纷上书,让太子尽快回京。
朝堂之上,一位大臣躬身说道:
“陛下,如今太子已震慑大武国,亮山军招安之事,
刻不容缓,还望陛下速速下旨,让太子回京主持大局。”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
“是啊,陛下。太子既有此能,定
能带领我朝走向昌盛,招安亮山军,也可壮大我朝实力。”
皇帝坐在龙椅上,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准奏。即刻下旨,宣太子速速回京,商讨招安事宜。”
而此时的七娘,虽已踏上回国之路,但心中却始终放不下方正。
她坐在马车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脑海中全是方正的身影。
“方正,你一定要等我……”
七娘轻声呢喃,眼中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