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200章 薪火相传(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思贞看着苏瑶熟练的医术,心中充满了敬佩。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早日成为一名像苏瑶那样医术高超的医者。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转,张思贞在医道之途上稳步迈进,医术日益精湛。他的声名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芬芳四溢,逐渐在附近的村镇间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患者听闻他的大名,不辞辛劳地慕名而来,只为能在他这里寻得治愈病痛的良方。

张思贞面对每一位满怀期待前来的患者,总是展现出无比的耐心。当患者踏入医馆,他会微笑着迎上前,引导患者坐下,而后专注地倾听他们诉说病情,从发病的起始时间,到日常的生活细节,每一个细微之处他都不放过。在为患者把脉时,他的手指轻轻搭在患者手腕上,神情专注,仿佛要从那微弱的脉象中解读出身体的全部秘密。开方时,他更是用心斟酌每一味药材,从剂量的多少,到药材的配伍,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正因如此,他赢得了患者们由衷的信任与赞誉,在患者们心中,他就是那能驱散病痛阴霾的希望之光。

一日,医馆走进一位身形消瘦的年轻女子。她面色苍白,眼神中满是落寞与哀愁,脚步虚浮,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她吹倒。张思贞见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惜,连忙将女子扶到诊桌前坐下。在询问病情时,女子声音微弱,诉说着自己近来总是失眠,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对任何食物都提不起兴趣,吃什么都觉得味同嚼蜡;精神也愈发萎靡,时常陷入莫名的悲伤之中。

张思贞为女子仔细把脉,脉象虚弱无力,再观察她的舌苔,舌苔薄白。结合这些症状,他初步判断女子是脾胃虚弱所致。于是,他为女子开出了调理脾胃的药方,叮嘱她按时服药,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多休息。女子接过药方,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轻声道谢后离去。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女子再次来到医馆,病情却并未如预期般好转。她的面色依旧苍白,身形更加消瘦,眼神中多了几分绝望。张思贞心中疑惑,再次详细询问女子服药后的情况,女子一一作答,并无差错。张思贞陷入沉思,他决定与女子深入交谈,探寻是否有其他隐藏的病因。

在与女子的交谈中,张思贞逐渐了解到,女子家中近期遭遇重大变故,亲人的离世让她深受打击,内心始终无法释怀,这才导致了如今的种种症状。张思贞恍然大悟,他深知女子的病不仅在身体,更在心理。

于是,张思贞一边调整药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疏肝理气的柴胡、香附,养心安神的酸枣仁、柏子仁等药材,以调理女子的身体。一边耐心地对女子进行心理疏导。他拉过椅子,坐在女子身旁,轻声说道:“姑娘,我知道你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生活总要继续。我曾遇到过一位患者,和你有着相似的经历,起初他也和你一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后来,他慢慢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如今已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快乐。你也一定可以的。” 张思贞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如同春日里的暖阳,缓缓驱散女子心中的阴霾。

此后的日子里,女子定期来到医馆复诊。每次来,张思贞都会关切地询问她的睡眠、饮食和心情状况,根据她的恢复情况调整药方。同时,不断给她讲述一些治愈的案例,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在张思贞的悉心治疗和鼓励下,女子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数月之后,女子再次出现在医馆时,已然判若两人。她面色红润,眼神中重新焕发出光彩,身形也不再消瘦。她走到张思贞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激地说道:“张大夫,是您救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谢谢您!” 张思贞看着女子如今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微笑着说道:“姑娘,能看到你康复,我也很开心。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

一日,医馆来了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男子。男子面色凝重,身后跟着几名随从,显然身份不凡。

“请问,哪位是张思贞大夫?”男子环顾四周,沉声问道。

张思贞闻声上前,恭敬地说道:“在下便是张思贞,不知先生有何贵干?”

男子上下打量了张思贞一番,微微点头:“听闻张大夫医术高明,特来请教。家父近日身患重病,多方求医未果,不知张大夫可否随我前去诊治?”

张思贞略一思索,便点头答应:“救人要紧,我这就随先生前去。”

苏瑶见状,走上前来,对张思贞说道:“思贞,此去路途遥远,你多加小心。若有疑难,可随时派人回来告知。”

张思贞恭敬地点头:“师父放心,弟子一定谨慎行事。”

随后,张思贞跟随男子上了马车,一路疾驰,来到了城中的一座豪华府邸。府邸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显然是大户人家。

男子将张思贞引至一间宽敞的卧房,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显然病得不轻。

张思贞上前为老者把脉,发现老者脉象微弱,舌苔厚腻,显然是久病体虚,气血两亏。他思索片刻,决定为老者开一副补气养血的方子。

“先生,令尊这是久病体虚,气血两亏。需补气养血,调理脾胃。我开一副药方,您按时给令尊服用,几日便会好转。”张思贞一边写药方,一边解释道。

男子接过药方,感激地说道:“多谢张大夫,若能治好家父的病,必有重谢。”

张思贞微微一笑,说道:“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先生不必客气。”

几日后,老者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转。男子感激不已,亲自将张思贞送回医馆,并赠送了不少金银财物。张思贞婉言谢绝,只收下了些许药材,作为医馆的储备。

苏瑶见张思贞归来,心中欣慰,对他说道:“思贞,你此次外出诊治,不仅救了人,还为我们医馆赢得了声誉。你做得很好。”

张思贞恭敬地说道:“师父教诲,弟子铭记于心。此次外出,弟子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医道之深奥,还需更加努力。”

苏瑶点点头,满意地说道:“你有此心,为师甚是欣慰。医道无涯,唯有不断学习,方能精益求精。”

自那之后,张思贞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医术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上加速前行,更加刻苦地钻研医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医馆,他便已端坐在书桌前,仔细研读那些珍贵的医书,从《黄帝内经》的深邃理论,到《伤寒杂病论》的精妙方剂,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开启医学宝藏的钥匙,他反复琢磨,力求融会贯通。夜晚,月色如水,洒在医馆的后院,他仍在练习针灸手法,在模拟人体的模型上,一次次精准地刺入银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不仅如此,张思贞深知民间还有许多患者因路途遥远或行动不便,难以到医馆求诊。于是,他时常背着沉重的药箱,踏上外出巡诊的道路。他走过蜿蜒的山间小路,路两旁的荆棘划破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他趟过潺潺的溪流,冰冷的溪水浸湿了他的鞋袜,他也毫不在意。每到一个村庄,他都会在村子的开阔处支起简易的诊疗台,为村民们免费诊治。他耐心地为每一位村民把脉、问诊,解答他们的疑惑,根据村民们不同的病症,开出最适合的药方。遇到贫困的家庭,他还会免费赠送药材。他的善良与医术,如同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村民们对他感激不已,每次他离开时,村民们都会热情地相送,期待他下次再来。就这样,他的名字随着他的足迹,逐渐传遍了四方,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医者。

一日,正当张思贞在医馆内忙碌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平静。只见一位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抱着一个小男孩冲进医馆,大声呼喊着:“大夫,救救我的孩子!” 张思贞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迎上前去。他看到小男孩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男子焦急地讲述着,原来小男孩趁家人不注意,误食了家中的不知名植物,等发现时,孩子已经不对劲了。

张思贞和医馆的其他医生们迅速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治。他们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症状,只见他嘴角残留着一些绿色的汁液,面色发绀,牙关紧闭。张思贞一边询问家长小男孩误食植物的地点和周边环境,一边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可能的有毒植物种类。根据家长的描述和小男孩的症状,医生们判断出可能是某种有毒植物作祟。然而,医馆内并没有相应的解毒药物,情况万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