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542集:非遗课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糖龙进校园:一堂跨越古今的非遗课

九月的晨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青大民俗学系的阶梯教室窗台上。温如霜站在讲台前,指尖划过投影幕布上的宋代《糖龙谱》残页,台下五十双年轻的眼睛里,映着画面中蜿蜒的糖龙纹样。

“大家看这处‘祈雨糖龙’的记载,”她的声音清亮,带着对民俗文化的热忱,“南宋时期,双生谷每逢旱灾,匠人会用麦芽糖制作丈高糖龙,百姓围着糖龙祈福,待仪式结束后,糖龙会被分食,寓意‘与天地共享甘甜,求风雨润泽人间’——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

讲台下,历史系的林晓举起手,眼神里满是好奇:“温老师,可糖龙现在很少见了,我们除了课本,怎么才能真正‘触摸’到这种文化啊?”

这个问题,温如霜早有答案。她笑着按下遥控器,幕布画面切换,出现一个堆满3d打印机、传感器的实验室场景,角落里,一个迷你糖龙模型正泛着琥珀色的光。“下周三下午,我们的‘数字糖艺实践课’会在实训楼302开课,带大家用科技还原糖龙的温度。”

话音刚落,教室后排传来轻微的桌椅挪动声。风痕抱着一台小型3d打印机走进来,蓝色工装外套上还沾着点糖霜——早上调试机器时,刚打印好的糖龙尾巴不小心蹭到了衣角。他将打印机放在讲台旁,朝台下挥挥手:“我是风痕,实践课上,咱们会从熬糖的温度数据记录开始,一步步用3d建模还原刚才温老师说的‘祈雨糖龙’。”

学生们的欢呼声让温如霜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那时她刚提出要在“民俗学概论”里加入糖龙文化模块,系主任皱着眉担心:“理论课加民俗案例没问题,但学生没见过实物,理解起来太抽象了。”也是那天晚上,她跟风痕在糖龙展馆加班,看着他用传感器记录老匠人阿松熬糖的温度曲线,突然灵光一闪:“不如你开发一门实践课,跟我的理论课配成一套?”

风痕当时正对着电脑里的糖龙3d模型发愁——打印出的糖龙总在冷却时开裂,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他连夜画出实践课大纲:从熬糖基础数据采集,到用建模软件设计糖龙纹样,再到3d打印与手工修整结合,每一步都对应着温如霜理论课里的文化知识点。比如讲“古代糖龙模具”时,实践课就带学生用3d扫描技术复刻民国陶模;讲“糖龙与节气”时,学生要设计对应节气的糖龙造型,还要在温如霜指导下,在糖料里加入符合节气的药食同源材料。

实践课的第一堂课,就出了个小插曲。化学系的张野熬糖时,没控制好温度,糖料直接糊了锅。他懊恼地盯着焦黑的糖块,风痕却没让他倒掉,反而递来一个温度传感器:“你测测糊掉的糖料温度,再对比下老匠人阿松的熬糖数据,看看问题出在哪。”另一边,温如霜刚好带理论课学生来参观,看到这一幕,顺势补充:“民国时期,老匠人熬糖靠的是‘看色听声’,现在我们用传感器记录数据,不是要取代经验,而是让经验变成可传承的‘数字密码’。”

张野后来成了实践课的“常客”,他用化学知识优化糖料配方,还跟温如霜合作,根据《齐民要术》里的记载,研发出了不易融化的“秋日桂花香糖龙”。这对“理论+实践”的教学组合,也渐渐在校园里传开了。有学生在社交平台发了自己打印的迷你糖龙,配文“原来民俗课还能吃糖”,引来其他高校学生的羡慕——不少学校的民俗学老师都来问温如霜要课程大纲,还有几所高校直接派老师来青大“取经”。

最让温如霜和风痕意外的是,他们的课程还吸引了校外的非遗传承人。上个月,邻市的面塑匠人王师傅特意来听了两堂课,课后拉着他们说:“我一直想把面塑的老技法传下去,可年轻人觉得太难学,你们这‘理论讲文化,实践用科技’的方法,我回去也试试!”

这天下午,实践课结束后,温如霜和风痕留在实验室整理学生作品。林晓设计的“祈雨糖龙”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龙身上刻着从古籍里抄来的祈福铭文,翅膀是用3d打印的镂空花纹,里面还嵌着温如霜指导她制作的陈皮糖粒——既符合古代“药糖”的传统,又带着现代创意。

风痕看着作品,突然说:“昨天,省教育厅给我打电话,说想把咱们的课程模式推广到全省高校的非遗教育里。”温如霜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眼里的光,就像他们第一次在糖龙展馆偶遇时,讨论“科技与传统”的边界那样,只是此刻,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实验室里的3d打印机还在低鸣,下一批学生的糖龙模型即将成型。温如霜拿起一个刚打印好的糖龙,递给风痕:“你看,这龙尾巴的弧度,比第一次打印时好多了。”风痕接过,咬了一小口,甜意里带着陈皮的清香——那是他们一起调试了十几次的配方,就像这门课程一样,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里,慢慢熬出了最地道的“文化味道”。

后来,青大的“糖龙文化理论课”和“数字糖艺实践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多所高校直接采用他们的课程体系。温如霜还牵头编写了《非遗民俗理论与实践教程》,里面收录了学生的糖龙设计案例;风痕则开发了一套“非遗数字教学工具包”,把3d建模软件、温度记录系统都整合进去,方便其他学校使用。

有一次,他们去外地参加非遗教育研讨会,台上的主持人介绍他们时说:“这对搭档,让非遗从课本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学生手里能摸、能吃、能创作的文化。”台下掌声雷动,温如霜悄悄跟风痕说:“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让传统有根,让科技有温度。”

风痕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上——他们眼里闪烁着对非遗的好奇,就像当初第一次接触糖龙技艺的自己和温如霜。他知道,这堂跨越古今的非遗课,还会继续讲下去,而那些被糖龙文化吸引的年轻人,终将成为传承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