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495章 温度的家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砚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褪色的铁皮盒。盒底铺着泛黄的手帕,里面裹着三枚温度计:最旧的那枚水银柱停在36.5c,刻度边缘刻着“1978”;塑料外壳的电子温度计显示22c,是女儿出生那年的家用款;最上面压着的,是天文台的专业测温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恰好停在3c——像三代人站在时光里,共用一根无形的刻度线。

“李老师!非洲站传来的信号有新变化!”小林举着平板冲进储藏室,屏幕上的波形图让李砚呼吸一滞。那些原本独立的温度脉冲突然相互缠绕,3c的基准线像根银线,将0.7c、11c、23.5c等数值串成了链,而链节的形状,竟与铁皮盒里三枚温度计的轮廓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链环衔接处的频率,恰好是老林当年在法国学习时的宿舍电话区号。

主控室的咖啡机第三次烧开时,全球观测网弹出一条异常报告:所有射电阵列都捕捉到一组周期性信号,周期时长精确到秒——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复合周期,换算成温度值,正是李砚家族三代人的平均体温。挪威站的老杨在视频里举着张泛黄的合影:“1980年,我和你父亲在巴黎天文台拍的,那天他总说温度计不准,其实是太紧张了——他口袋里揣着给你寄的录取通知书。”

照片里的老林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手按在胸前的口袋上,口袋里露出半截信纸。李砚突然想起自己收到通知书那天,邮差说信件经过特殊保温处理,摸起来温温的。当时以为是夏日阳光的缘故,此刻看着非洲站传来的温度链,才明白那是父亲把体温印在了信纸上——就像现在,他总在给女儿的信里夹一片观测站的雪,让低温保存着思念的形状。

南半球的暴雨冲垮了智利观测站的信号线,修复时发现馈源舱内侧贴着张褪色的便签。上面用中文写着:“2003年6月1日,小砚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院子里的槐花温度24c。”字迹是老林的,日期却让李砚愣住——那天他确实带着妻子回了老家,父亲举着温度计在槐树下等他们,说要记录“家里添人的温度”。

“这不可能是巧合!”小林把全球各站发现的手写记录汇总成表,从1978年法国天文台的中文便签,到2010年南极站的温度涂鸦,再到今天智利舱内的字迹,所有笔画的倾斜角度完全一致。李砚摸着铁皮盒里那枚旧温度计,水银柱封存的36.5c仿佛在发烫——那是老林结婚那天的体温,母亲总说,父亲抱着她过河时,河水的温度也是这样,不冷不烫,刚好能看清水里的倒影。

深夜的主控室突然停电,应急灯亮起时,屏幕上的温度链在红光里浮动,像串燃烧的星子。李砚借着微光翻看父亲的工作手册,某页空白处画着奇怪的家谱图:祖辈的名字旁标着“柴火温度58c”,父母那代写着“暖水瓶保温42c”,到他这辈变成“天文台室温22c”,而朵朵的名字后面,留着片空白,旁边画着个小小的问号。

“李老师,您看应急电源的参数!”小林的声音打破寂静。备用发电机的输出频率,竟与南极站树轮信号的最新环完全同步,而电压值换算成温度,恰好是朵朵此刻的体温——小姑娘在学校发烧了,班主任刚发来消息,说她攥着块从天文台带的石头不肯撒手,石头的温度总比体温高0.3c。

李砚突然抓起铁皮盒冲向观测塔。馈源舱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打开盒子,将三枚温度计依次贴在金属壳上。接触的瞬间,应急灯的光芒突然稳定下来,主控室传来小林惊喜的呼喊:“信号稳定了!温度链的末端长出新的链节了!”屏幕上,3c的银线末端,正缓缓浮现出36.2c的数值,旁边跳出一行二进制编码:“我叫朵朵,书包反光条的温度是30c。”

晨光爬上观测塔时,全球观测站同时收到一组新数据。南极的树轮状信号最外环,清晰地标注着“温度家谱”四个字,每个圆环都对应着不同的家族姓氏,而李砚家族的那圈旁,多了个小小的手绘笑脸。智利站的天文学家在视频里举着张纸条,是当地孩子仿写的中文:“我的爷爷是渔民,他说海浪的温度和奶奶的手一样,都是35c。”

李砚把铁皮盒放回储藏室,里面多了样东西——朵朵画的全家福,每个人头顶都飘着个温度计,最后用蜡笔写着:“爸爸说星星会记得所有温度,那我们就是星星的亲戚啦。”他锁上门时,听见主控室传来《小星星》的旋律,是小林在用信号发生器演奏,每个音符都对应着不同的温度,像无数家人在宇宙里合唱。

远处的射电望远镜仍在转动,馈源舱反射的阳光在雪地上流淌,像条写满温度的河。李砚知道,那些带着家族印记的信号正在穿越星系,告诉所有生命:别怕,宇宙的3c背景里,藏着无数温度组成的家谱,每个数字都是个名字,每个频率都是句“我们在这里”。而这温度的接力,会像星轨一样,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