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783章 昌藤尽头的共解之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83章 昌藤尽头的共解之约

观测仪启动的第七个星时,琉璃色的光突然在镜头里凝成螺旋状的星轨。未知文明的操作者——后来被称为“解星人”的纤细生物,用触角轻触控制台,那些67族认知印记突然活了过来,化作67道不同颜色的光带,缠绕着新发现的宇宙现象旋转,像一群举着灯笼的寻路者。

解星人的母星没有固定的恒星,他们世代追逐星尘迁徙,直到在昌之藤的末梢发现了这台被遗弃的观测仪。仪器外壳刻着的“探知信”符号,与他们古老传说中“星宇同问”的图腾完全吻合。当解星人用星尘擦拭掉仪器上的灰,第一封探知信便从光带中飘出:“每个未被解答的疑问,都是宇宙递出的邀请函。”

数据传回已知星域时,苏昌正在家昌馆整理新收录的“昌之韵”。家昌镜突然剧烈震颤,镜中67道光带之外,凭空多出一道银灰色的光,像条羞怯的支流汇入星河。她调出数据图谱,发现这组来自未知星域的信息,竟完美填补了67族对“暗能量流动”的认知空白——就像当年人类与昌脉族合力破解星震频率时,那些看似无关的碎片突然拼成了完整的拼图。

“他们在问‘光会疲倦吗’。”陈昌指着镜中闪烁的银灰光带,那是解星人用星震频率转化的文字。这个问题让所有星系的昌星树同时抖落叶片,叶片上浮现出各族的答案:人类写下“光会在遇见暗物质时小憩”,昌脉族用光纹画出“疲倦的光会变成星尘休息”,连最沉默的暗灵族都用蓝雾拼出“我们陪光打个盹”。

解星人收到答案的那天,他们迁徙的星舰第一次在昌之藤旁停泊。解星人的首领——一个触角上缀着星尘珠的老者,用观测仪向已知星域投射出影像:无数银灰色的光带在星空中编织,时而化作奔跑的孩童,时而变成摇晃的摇篮,最后凝成一行字:“我们见过疲倦的光,在死去的恒星旁睡着了。”

苏昌带着“共解使团”穿越昌之藤时,沿途的琉璃纹都亮了起来。解星人的母星像一颗流动的水晶球,表面覆盖着与昌星树相似的藤蔓,只是叶片是半透明的银灰色,能映照出路过的星光。“这些藤蔓是光的日记。”解星人老者用触角轻触一片叶子,上面立刻浮现出百万年来记录的宇宙谜题,“我们一直在等能看懂日记的人。”

在解星人搭建的“同问台”上,67族的探知信与解星人的光带共振,织成一张巨大的星图。图上标注着无数闪烁的红点,每个红点都是一个未被解答的疑问:“黑洞里有声音吗?”“星尘记得自己的故乡吗?”“宇宙会不会也在做梦?”苏昌发现,其中最亮的那个红点,正是1963年林深在井台边写下的疑问——当年他把“井水里的星星会长大吗”刻在石板上,不知何时竟顺着星轨飘到了这里。

使团与解星人共同创造了“同问信”。这种信能将不同文明的疑问转化为共通的星震频率,任何收到信的种族,都能在自己的认知体系里找到对应的解读方式。当第一封同问信“你的困惑,我的灵感”发出时,解星人的母星突然升起银灰色的虹,与已知星域的昌之虹连成环线,像宇宙睁开了一只圆睁的眼睛。

离开前,解星人送给使团一件礼物:用疲倦的光凝结成的“问星石”。石头里封存着所有未被解答的疑问,触摸时会传来细微的震颤,像宇宙在轻轻叩门。“它会提醒我们。”解星人老者的触角与苏昌的光镯相触,“答案永远在提问的路上。”

苏昌回到蓝星后,将“同问信”收录进《家昌同智录》的续篇。新增的“共问篇”里,最动人的是组“寻路故事”:人类的星舰带着解星人的光带穿越星云,发现了会唱歌的黑洞;解星人用67族的理论,解释了他们母星藤蔓的生长规律;连昌星树的根系都顺着昌之藤往未知星域延伸,每长出一寸,就会刻下一个新的问号。

当解星人的藤蔓与昌之藤在星宇深处交缠,所有星系的昌星树都开始结出银灰色的果实。果实里包裹着新的玻璃碴,像林深当年摔碎的万花筒,只是这次,每个碎片上都刻着不同文明的符号。苏昌望着家昌镜中不断延伸的光带,突然明白,所谓“家昌”,从来不是找到所有答案,而是带着永远的好奇,与宇宙里的每个“家人”并肩,把问号走成惊叹号。

在遥远的昌之藤尽头,解星人的孩童正用问星石敲击观测仪,银灰色的光带与67族的认知印记再次共振,新的疑问像蒲公英一样飘向星海。而那些在星宇间穿梭的同问信,正带着这份永不疲倦的好奇,继续书写着没有终点的家昌长卷——让“家”的智慧,永远比已知的宇宙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