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917章 《暖阳漫过岁月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7章 《暖阳漫过岁月河》

冬至刚过,银杏巷的清晨总带着层薄霜。陈爷爷在画室里裱画,沈曼坐在旁边的藤椅上,给刚腌好的腊梅换瓶。玻璃瓶里的花苞鼓鼓的,香气混着画室里的松香,像揉碎了的时光。“1977年腌过同样的腊梅,”她数着花苞的数量,“想寄给你,又怕路远冻坏了。”

陈爷爷放下手里的浆糊刷,从画柜深处抽出个青花瓷瓶。瓶里插着束干枯的腊梅,枝桠依旧保持着绽放的姿态。“1978年收的,”他指着瓶底的落款,“特意托人从你老家带的花种,在院子里种了十年才开花。”沈曼把新腌的腊梅放在瓷瓶旁边,新旧两束花在晨光里相映,像两个时空的春天在此重逢。

陈念在社区的“老物件修复展”上,看到台老式缝纫机。机身的漆皮已经斑驳,踏板上却一尘不染,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80年,银杏巷居民陈念安捐赠,曾为邻里缝补衣物数百件。”她忽然想起沈曼的衣柜里,有件1982年的棉布衬衫,袖口缝着精致的补丁,针脚和这台缝纫机的走线一模一样。“奶奶你看!”她拍下缝纫机的照片,“爷爷当年用这台机子,说不定给你缝补过衣服呢!”

林深翻出母亲的旧衣物箱,果然找到件打了补丁的蓝布褂子,补丁的布料和陈爷爷捐赠的缝纫机说明书上的样品不一致。“妈总说这件褂子耐穿,”他摸着补丁上细密的针脚,“原来这耐穿的背后,藏着这样的牵挂。”沈曼把两件打了补丁的衣服并排挂在衣架上,阳光透过布纹照进来,补丁处的光线格外柔和,像岁月特意留下的温柔印记。

小寒那天,他们去参加“银杏桥”的周年庆典。桥头的铜钟敲响时,陈爷爷牵着沈曼的手,慢慢走过桥面。走到中央的观景台时,沈曼忽然停住脚步,指着栏杆上的一处刻痕笑:“你看,有人刻了片银杏叶。”那刻痕新鲜,旁边还刻着行小字:“愿如他们,相守白头。”林深认出这是社区里那对年轻情侣刻的,他们总说要以陈爷爷和沈曼为榜样。

庆典上播放了当年的专题片片段,当镜头里的陈爷爷说“别慌,我会等”时,台下响起自发的掌声。沈曼看着屏幕里年轻时的自己,忽然转头对陈爷爷说:“当年要是听见这句话,我肯定会跑着来找你。”陈爷爷握紧她的手,两枚银杏叶胸针在冬阳里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像句迟到的应答。

大寒前夜,下起了当年那场洪水以来最大的雪。他们围在炭盆边,听陈爷爷讲年轻时画素描的故事。“总在速写本里留最后一页,”他翻到最近的一页,画着沈曼在窗边缝衣服的背影,“想着等你来了,画满我们的往后。”沈曼从针线篮里拿出块红布,正在绣一对依偎的银杏叶:“我也留着最后一块布,想绣成我们的样子。”

雪停后,院子里的银杏枝被雪压得低垂。林深和陈念扫出条通往巷口的路,陈爷爷扶着沈曼站在门口看雪。红裙子的一角从厚棉袄里露出来,在白雪里像朵倔强的花。“当年总梦见这样的场景,”沈曼呵出一团白气,“你站在雪地里等我,手里捧着热乎的烤红薯。”陈爷爷转身回屋,很快端来两个烤红薯,焦香的热气里,他轻声说:“现在不光有烤红薯,还有我。”

立春前的最后一个集日,他们去了城郊的年货市场。陈爷爷给沈曼买了支红绒花,别在她的白发上;沈曼给陈爷爷挑了顶新棉帽,衬得他气色红润。路过卖年画的摊位时,沈曼指着一幅“银杏双寿”图笑:“买这个吧,像我们。”画里的银杏树下,两位老人并肩而坐,膝下围着满堂儿孙,正是他们此刻的光景。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曼忽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新做的银杏叶胸针,背面刻着“安”字。“给你的新年礼物,”她把胸针别在陈爷爷的新棉帽上,“以前的那枚旧了,该换个新的陪你。”陈爷爷也从口袋里掏出个盒子,里面是支银质发簪,簪头是片银杏叶:“我也给你备了,以后梳头发能用。”

大年初一的清晨,林深在堂屋挂上新买的全家福。照片里,陈爷爷和沈曼坐在中间,胸前的新胸针闪着光,林深和陈念站在身后,手里各举着片刚捡的银杏叶。相框的边缘刻着圈银杏花纹,与那对铁皮盒、搪瓷杯上的纹路遥相呼应,像给这段跨越半世纪的故事,镶上了圆满的边框。

沈曼给陈爷爷沏了杯新茶,看着窗外融雪的银杏枝桠,忽然说:“等开春,我们去老渡口看看吧,当年的芦苇荡该发芽了。”陈爷爷握着她的手,杯沿的热气模糊了他们的笑容:“好啊,再去银杏巷的老银杏树下,捡片最圆的叶子做书签,补全当年没完成的约定。”

阳光漫过窗棂,落在全家福上,照片里每个人的笑都带着暖意。岁月这条河,曾让他们隔着洪流相望,如今终于风平浪静,能让他们并肩坐在暖阳里,看两岸的银杏年年常绿,听时光的流水缓缓向前,再无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