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920章 《炉火温茶话余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0章 《炉火温茶话余年》

冬至的清晨,银杏巷飘着淡淡的煤炉烟味。陈爷爷蹲在灶台前生火,蓝火苗舔着铝壶底,发出细微的嗡鸣。沈曼坐在炉边的小板凳上,手里剥着橘子,橘瓣的甜香混着煤烟味,像极了记忆里的冬日清晨。“1979年的冬天,我也这样守着炉子,”她把剥好的橘子递过去,“想着你那边有没有煤烧,会不会冻着。”

陈爷爷接过橘子,指尖沾着炉灰。他从橱柜顶上拿下个铁皮罐,里面装着半罐红糖,罐口贴着张褪色的标签:“1980年冬,曼曼畏寒,备着。”“当年听说你住的地方没暖气,”他往沈曼的搪瓷杯里舀了勺红糖,“托人带了两罐,不知道你收到没。”沈曼忽然从米缸里摸出个一模一样的铁皮罐,红糖已经结成硬块,却还能看出当年的方块形状:“收到了,舍不得吃,留到现在。”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冬日记忆”征集稿时,发现篇1991年的短文。写的是“银杏巷的陈大爷,总在雪夜给独居老人送煤,煤筐里总多带块红糖”。文末有行小字:“希望住在城东的沈老师,也能有热乎的煤炉。”她想起沈曼的日记里,1991年冬天那页写着:“今日收到匿名送来的煤块,里面藏着红糖,知道是他。”

林深看着这两篇跨越时空的记录,忽然想起母亲的煤炉旁,总放着块红糖。每年冬至,她都会煮红糖姜茶,说“老陈体寒,得喝点暖的”。他翻出母亲1992年的体检报告,医生在备注栏写着“气血渐足,注意保暖”。原来有些温暖,不必面对面传递,就能顺着风雪的轨迹,抵达该去的地方。

小寒那天,社区组织“暖冬行动”,给独居老人送煤和红糖。陈爷爷和沈曼联名捐了十袋煤,每袋里都藏着块红糖。送煤的时候,陈爷爷给老人讲当年送煤的故事,沈曼则教大家煮红糖姜茶。有个失明的老奶奶摸着沈曼的手说:“姑娘的手真暖,像当年给我送煤的陈大爷。”

林深看着两位老人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陪伴”二字的分量。母亲当年总说“帮人就是帮自己”,其实是在借帮助别人,传递对另一个人的牵挂。就像这炉火,烧暖了别人的屋,也照亮了自己的灯待。

大寒前夜,下了场暴雪。他们围在炉边烤红薯,陈爷爷讲起1985年的雪灾,他在渡口守了三天三夜,怕有人遇险。“总想着,万一你要来找我,别在渡口受了难。”他剥开烤得焦黑的红薯,“那年的红薯特别甜,想着等你来了一起烤。”沈曼把自己的红薯往他面前推了推:“我那年也在烤红薯,对着红薯说‘念安要平安’。”

雪停后,林深和陈念扫出条通往巷口的路。陈爷爷扶着沈曼站在门口,看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雪人戴着红围巾,胸前别着片银杏叶——是孩子们照着沈曼的红裙子和陈爷爷的胸针做的。“像我们吧?”沈曼笑着说,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连雪人都知道我们是一对。”

立春前的最后一个集日,他们去了年货市场。陈爷爷给沈曼买了双棉鞋,鞋底纳着细密的针脚;沈曼给陈爷爷挑了顶绒线帽,帽檐绣着片小小的银杏叶。路过卖年画的摊位时,沈曼指着一幅“雪中送炭”图笑:“买这个吧,像我们这些年。”画里的风雪夜,有人背着煤筐走向亮着灯的屋子,正是他们未曾言说的牵挂。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雪地染成金红。沈曼忽然从布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里面是双新做的棉袜,袜底绣着“安”字。“给你的新年礼物,”她把棉袜塞进陈爷爷的口袋,“以前的那双旧了,该换双暖和的。”陈爷爷也从怀里掏出个盒子,里面是副毛线手套,手套上绣着片银杏叶:“我也给你备了,冬天出门戴。”

大年初一的早晨,他们在堂屋挂上新买的棉门帘,门帘上绣着“岁岁平安”,边角缀着银杏叶穗子。陈爷爷在炉边煮饺子,沈曼在旁边摆碗筷,搪瓷杯里的红糖姜茶冒着热气。林深看着这寻常的一幕,忽然想起母亲的遗愿:“死后要葬在能看见烟火的地方,知道有人在炉边等我。”

此刻,窗外的雪还在下,炉子里的火正旺,饺子的香气漫满了屋子。沈曼给陈爷爷夹了个饺子,陈爷爷给她添了勺姜茶,两位老人的笑在热气里氤氲,像幅不必修饰的画。林深忽然懂了,最好的结局,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重逢,而是能一起守着炉火,温着茶,把剩下的每个冬天,都过成彼此掌心的暖。

暮色漫上来时,陈念在爷爷的画架上发现幅新画。画的是雪夜的银杏巷,窗内炉火正旺,两个老人的影子在窗纸上依偎着,像两团永不熄灭的火。画的右下角写着:“炉火温茶,余年共话——这便是最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