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僧孺诗
任昉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百行之首,立人斯着。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
赏析:
《赠王僧孺诗》是任昉赠予友人王僧孺之作,以真挚笔触,展现二人深厚情谊,对友人品德才华高度赞赏,饱含对其人生境遇的慰藉期许。
一、开篇直陈,奠定深情基调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诗开篇便直抒胸臆,强调彼此是对方知音。两个“惟”字加重语气,凸显二人相知程度之深,无人能及。此句奠定全诗深厚情谊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二人心灵契合,为下文展开对友情描述与对友人的赞誉做铺垫。
二、相知相敬,类比高洁品性
1.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表明二人长期相处,通过观察对方行为言语,深知彼此从始至终坚守自我,品性如一。体现友情建立在对彼此全方位、长时间了解基础上,非一时意气或表面之交。
2.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将对友人敬重之情,比作对兰花、白芷的珍视。兰芷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品德,此比喻不仅赞誉友人品德高尚,更表明这份敬重源自对其内在品质欣赏,使友情具有深厚精神内涵。
三、往昔相伴,今朝感慨分别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回忆往昔,二人如形影般相随,形影不离,生动描绘亲密无间的相处状态。“曩行今止”则笔锋一转,感慨如今面临分别,往昔同行时光不再,在今昔对比中,流露出对分别的不舍,增添情感复杂性与厚重感。
四、盛赞品德,宽慰不惧毁誉
1. 百行之首,立人斯着:指出在诸多品行中,为人之道最为关键。此为普遍道理阐述,为引出对友人赞扬做铺垫。
2.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表明友人已具备高尚为人之道。直言友人品德高尚,无论他人如何诋毁或赞誉,都无损其内在品质。此句既是对友人品德高度认可,也是对友人的宽慰,鼓励其坚守自我,不为外界评价左右。
五、美誉已立,无惧岁月流逝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称赞友人已树立美好名声,即便面对衰老,也无需恐惧匆忙。在古代,名声对文人至关重要,此句肯定友人成就,同时传达一种豁达人生态度,即已取得成就,应坦然面对人生自然进程,体现对友人关怀与期许。
六、愿为助力,回顾共勉往昔
1.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以愿为友人驾车执鞭的形象表述,表达愿为友人效力、助力其前行之意。此句生动展现对友人的支持,体现深厚友情不仅停留在言语赞誉,更愿在行动上给予帮助。
2.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回顾往昔,二人各怀志向,相互欣赏鼓励。“伊昔”点明时间,“交相欣勖”强调相互鼓励的互动,说明深厚友情建立在共同追求与相互支持基础上,非功利结合。
3.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以“嘉尔晨灯,惜余夜烛”作结,“嘉”“惜”二字,分别表达对友人如晨灯照亮前路的赞赏,以及对自身如夜烛般时光的珍惜。既肯定友人价值,也暗示各自人生道路虽不同,但都有独特意义,深化对友情与人生的思考。
七、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质朴:全诗无华丽辞藻堆砌,以质朴语言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相知、敬重、不舍、支持等情感真实呈现,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2. 结构层次分明:从开篇点明相知,到回忆往昔相伴、盛赞友人品德、宽慰友人并表达支持,再到回顾共勉往昔,层次清晰,逐步深入,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使友情主题得以充分展现。
3. 善用比喻象征:以兰芷象征友人高洁品德,用晨灯、夜烛比喻友人与自己人生价值,使抽象情感与品德具象化,增强诗歌表现力与感染力。
……
解析:
1.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 解析:此句以简洁而有力的表述,直接点明诗人与王僧孺之间独特且深厚的相知关系。两个“惟”字,突出了这种了解的唯一性,表明在诗人心中,王僧孺是那个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同时自己也是最懂王僧孺的人。这种开篇方式,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二人惺惺相惜的亲密氛围之中,为整首诗奠定了真挚深厚的情感基调。
2.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 解析:这一句阐述了二人相知的基础。诗人与王僧孺通过长时间对彼此行为的观察和言语的聆听,发现对方始终如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品性。“要终犹始”强调了这种坚守的持久性,说明他们的友情并非基于一时的冲动或表面的印象,而是建立在对彼此全面、深入且长期了解的坚实基础之上,体现了友情的稳固与可靠。
3.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 解析:诗人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对王僧孺的敬重之情比作对兰花和白芷的珍视。兰花与白芷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高洁品质的象征。通过这一比喻,诗人不仅高度赞誉了王僧孺品德的高尚,更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敬重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源自对其内在美好品质的深深欣赏,进一步深化了二人之间的精神契合度。
4.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 解析:前半句“形应影随”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王僧孺过去相处时的亲密状态,如同身体与影子一般紧紧相随,片刻不离,生动地展现出他们曾经深厚的情谊和频繁的交往。而后半句“曩行今止”则陡然转折,“曩”表示过去,说明过去一同前行的日子已经结束,如今面临着分别。这种今昔对比,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共同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分别的不舍之情,让情感在对比中更显浓烈。
5. 百行之首,立人斯着
- 解析:此句从对二人友情的描述过渡到对品德修养的一般性论述。诗人指出,在众多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规范中,“立人”之道,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是最为重要、最为显着的。这里为下文对王僧孺个人品德的称赞埋下伏笔,强调了良好品德在人生中的关键地位。
6.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 解析:承接上句,诗人明确表示王僧孺已经具备了这种至关重要的“立人”品德。“谁毁谁誉”则表达出一种豁达且坚定的态度,意思是既然友人拥有如此高尚的品德,那么无论外界是诋毁还是赞誉,都不能改变他的本质。这既是对王僧孺品德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他的一种鼓励,希望他不要被外界的舆论所左右,坚守自己的高尚品行。
7.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 解析:“修名”指美好的名声,诗人夸赞王僧孺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老至何遽”则体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意思是既然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即便衰老逐渐来临,又何必感到惊慌和急迫呢?此句一方面是对王僧孺过往成就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一种坦然面对人生自然规律的思想,安慰友人不必因岁月的流逝而焦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人生智慧的分享。
8.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 解析: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诗人以愿意为友人驾车执鞭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在古代,为他人驾车执鞭通常表示愿意为其效力、辅佐。诗人借此传达出对王僧孺的全力支持,不仅在情感上给予理解和尊重,更在行动上愿意提供帮助,进一步深化了二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毫无保留的深厚情谊。
9.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 解析:“伊昔”表示往昔,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他们各自怀揣着理想和抱负。“交相欣勖”描绘了两人相互欣赏、相互勉励的场景,说明他们的友情不仅仅是生活上的陪伴,更是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精神伙伴。这种共同追求和相互鼓励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使友情更加坚固且富有意义。
10.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 解析:诗的结尾,诗人用“嘉尔晨灯,惜余夜烛”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彼此人生价值的认可与珍惜。“嘉尔晨灯”,是对王僧孺的称赞,将其比作清晨的明灯,寓意着他如同晨灯一般,能够照亮前程,给人以希望和指引。“惜余夜烛”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珍视,如同珍惜夜晚的蜡烛,暗示自己的人生虽如夜烛般或许并不耀眼,但同样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此句不仅巧妙地呼应了前文对彼此的情感表达,还升华了主题,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独特感悟,即无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都应珍惜彼此的价值,珍视这份真挚的情谊。
……
句译:
1.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只有你真正懂我,只有我真正懂你。
2.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观察彼此行为、留意彼此言语,自始至终都始终如一。
3.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敬重你就像敬重兰花和白芷。
4.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过去我们如形影相随,曾经一同前行,如今却要分别。
5. 百行之首,立人斯着:
在众多品行中,做人的准则最为重要显着。
6.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你已具备这样的品德,何必在意他人诋毁或赞誉。
7.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美好名声已经树立,衰老来临又何必惊慌。
8.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若有人为你执鞭驾车,我愿为你充当车夫。
9.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往昔我们各怀志向,相互欣赏并勉励。
10.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赞赏你如清晨的明灯,珍惜我如夜晚的蜡烛。
……
全译:
只有你真正了解我,只有我真正了解你。
观察彼此行为、留意彼此言语,自始至终都保持一致。
像敬重兰花与白芷般敬重你。
过去我们如形影相随,曾一同前行,如今却要分别。
众多品行中,为人之道最为重要显着。
你已具备此等品德,何须在意他人诋毁或赞誉。
美好名声已然树立,即便衰老来临又何必惊慌。
若有人为你执鞭驾车,我愿为你驾车。
往昔我们各怀志向,相互欣赏并勉励。
赞赏你如清晨的明灯,珍惜我如夜晚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