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初入异界 > 第214章 丰收之后:土地与人心的休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4章 丰收之后:土地与人心的休整

收购商的卡车驶离谷仓时,轮胎卷起的尘土里还夹杂着土豆皮,阳光把车辙印晒成了浅褐色,辙痕的间距刚好是卡车轮胎的周长 —— 这是数学新宇宙的物理常数在现实中的印记。小顺子蹲在车辙旁,用手指丈量着土地的硬度,经过收获机碾压的地块比未碾压区紧实了 30%,界域钥匙碎片在他掌心微微震动,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正在修复被压实的土壤结构。

莱娅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土壤检测报告,收获后的地块有机质含量 2.8%(比播种前提高 0.5%),ph 值 6.8(中性偏酸,适合下季种植),但速效氮含量降到了 65mg\/kg(低于临界值 90mg\/kg)。“得种一季绿肥。” 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圈出需要改良的区域,“农技站推荐种箭筈豌豆,既能固氮又能改良土壤结构,明年种玉米正好用上。去年这块地就是氮素不足,玉米叶子发黄,今年必须提前补。”

虎娃赶着借来的耕牛在翻地,牛蹄踩在泥土里的深度保持在 15 厘米,犁铧入土的角度 35 度 —— 这是黑洞新宇宙校准的最佳耕作参数,能打破犁底层又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犁过的土地像被梳理过的毛发,土块的大小均匀得像过了筛,光丝捕虫网掠过新翻的泥土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耕作方式能让土壤孔隙度提高 25%,比旋耕机更有利于绿肥扎根。“李大爷说牛耕比机耕有劲儿。” 他往犁沟里撒了把草木灰,“机器翻地看着快,底下的土还是硬的,牛蹄能把土踩松,更透气。”

王婶提着竹篮在地里捡拾残留的土豆,篮子的把手用布条缠着,握起来刚好贴合手掌的弧度 —— 这是诗歌新宇宙的人体工学设计,能减少劳作时的疲劳。她的眼睛像鹰隼般锐利,哪怕是指甲盖大的土豆块也不会放过,捡满一篮就倒进旁边的麻袋,这些碎块将被煮熟后拌进饲料,给李大爷家的猪当补充营养。“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 她用锄头刨开土块,从裂缝里抠出半块土豆,“去年没收干净,开春地里冒出不少土豆苗,看着可惜又影响耕种。”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开始枯萎,叶片凋零时释放出最后的能量脉冲,落在土壤里形成细小的光斑,光斑的分布与绿肥种子的最佳播撒密度完全吻合。小顺子收集这些光斑标记的地块,用石灰粉画出播撒区域,粉线在地上弯曲的弧度遵循诗歌新宇宙的韵律曲线,每平方米的种子用量精确到 25 克。“这是天然的播种指南。” 他往种子袋里掺了把细沙(方便均匀播撒),“去年凭经验撒种,密的地方苗挤苗,稀的地方露着土,今年有了能量标记,保证苗齐苗匀。”

谷仓的墙角堆着新收的玉米芯,王婶正用铡刀把它们切碎,铡刀落下的力度每下都相同,碎芯的长度控制在 3 厘米(便于腐熟)。她把碎玉米芯和土豆秸秆分层堆在田边,每层都泼上稀释的粪水,堆顶用塑料布盖严,边缘用土压实 —— 这是制作堆肥的标准流程,温度必须保持在 55c以上(能杀死病菌),翻堆周期 7 天(确保腐熟均匀)。“这些都是明年的好肥料。” 她用温度计插入堆肥中心,“昨天测的 58c,正好,温度太低腐熟不了,太高又会烧掉有机质。”

莱娅的系统连接着堆肥温度计,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像起伏的山峦,峰值稳定在 55-60c之间。她给系统设置了自动提醒,当温度低于 50c时就发出警报,避免堆肥失败。“这堆肥关系到明年的收成。” 她往平板电脑里下载了堆肥腐熟度检测方法,“去年有堆肥料没腐熟好,施到地里烧了玉米苗,今年得严格按规程来,半点马虎不得。”

虎娃背着喷雾器给残留的藤蔓喷除草剂,药箱里的药液浓度精确到 1:200(说明书推荐值),喷头的雾化颗粒直径 80 微米(既能附着叶片又不漂移)。他沿着田埂匀速行走,喷药的轨迹呈现出规则的之字形,光丝捕虫网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能让药剂覆盖率达到 98%,比随意喷洒节省 20% 的药量。“这药得趁藤蔓还绿着喷。” 他避开绿肥播种区压低喷头,“等藤枯了就吸收不了了,明年杂草准泛滥,去年那块地就是教训。”

王婶在谷仓里整理农具,锄头的木柄用桐油刷了三遍,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刃口磨得像镜面,能照出人影。她把农具按用途分类摆放,耕作类的挂在东墙,收获类的放在西架,每个挂钩的高度都经过测量,刚好是成年人伸手可及的位置 —— 这是数学新宇宙的人体工程学计算,能减少取放时的体力消耗。“农具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出力。” 她往犁铧的缝隙里塞进布条防锈,“去年有把镰刀没擦干净,开春就锈成了废铁,多可惜。”

傍晚的谷仓前,几个村民围坐着听李大爷讲种地经,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烟雾缭绕中,李大爷的手指在地上画出土豆种植的能量符号。“小顺子他们这法子真管用。” 他磕了磕烟灰,“我那三亩大豆用了他们的种薯符号,亩产比去年多收了两百斤,明年我也想试试种跨界土豆。” 小顺子笑着递过莱娅打印的种植手册,手册上的能量参数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连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看明白。

界域钥匙碎片放在人群中间的石桌上,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与村民们的身影重叠,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节点像星星般闪烁,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双渴望致富的眼睛。“明年我们打算办个培训班。” 莱娅指着图谱上的扩展区域,“让大家都学会科学利用能量流,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深夜的谷仓里,小顺子在核对今年的收支账目,笔记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打印体,收入栏里的数字带着能量符号的尾迹:土豆销售收入

元,种薯销售 8500 元,补贴收入 3000 元;支出栏里的化肥、种子、人工等费用也标注得清清楚楚,最后算出的净利润让他忍不住咧开嘴 —— 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他把账本放在界域钥匙碎片旁,碎片的银光在数字上流动,像在给每笔收入盖章认证。

莱娅的系统开始模拟下季种植计划,她把绿肥种植、土壤改良、玉米品种选择等参数输入模型,屏幕上的能量流分布图显示,采用新方案后,明年的玉米亩产有望达到 650 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 150 公斤)。“关键是要平衡土壤养分。” 她往模型里加入箭筈豌豆的固氮量数据,“豆科植物能给土壤免费‘施肥’,这是最划算的改良方式。”

虎娃在打磨明年要用的玉米播种器,铁器碰撞的叮当声在谷仓里回荡,播种器的排种口经过反复调试,确保每穴下种 2 粒(保苗 1 株),株距误差不超过 3 厘米。他往齿轮里滴了滴机油,转动时的声音变得顺滑,光丝捕虫网显示,经过校准的播种器能让玉米的出苗率提高 12%。“这玩意儿去年总卡种,耽误了不少时间。” 他用砂纸打磨着磨损的部件,“今年修好了,开春播种能省不少事。”

王婶在灯下缝补装土豆的网袋,破损的地方被她用彩色线绣成小小的能量符号,针脚的密度每平方厘米 8 针,既结实又美观。她把修好的网袋叠成整齐的方块,放进谷仓的角落,旁边堆着新做的玉米种袋,每个袋子上都绣着 “能量锁” 图案。“这些袋子还能再用三年。” 她数着修好的网袋数量,“省一个是一个,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不能铺张浪费。”

第二天清晨,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来到试验田,手里拿着专业的土壤采样器,在不同区域采集土样。采样器入土的深度 20 厘米(耕作层),每个采样点取 1 公斤土,混合后装袋编号,袋上的标签详细记录着采样时间和位置。“你们这地的管理水平真高。” 技术员看着翻耕平整的地块,“有机质含量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 30%,能量流的应用很到位,我们准备把这里列为示范基地。”

莱娅把今年的种植数据整理成报告,包括各阶段的能量参数、投入产出比、土壤改良效果等,数据详实得像本教科书。她把报告递给技术员,对方看完后连连称赞,当场表示要在全县推广他们的种植模式。“这些数据都是实打实种出来的。” 莱娅指着屏幕上的能量流图谱,“每个参数背后都是无数次试验,能给其他农户提供参考。”

虎娃赶着耕牛继续翻地,牛脖子上的铃铛随着步伐发出清脆的响声,铃声的频率与诗歌新宇宙的韵律完全同步。他发现有块地的土块特别硬,推测是收获机反复碾压造成的,于是让牛在这块地多耕了两遍,界域钥匙碎片显示,经过反复耕作的地块,土壤硬度下降到了正常水平,能量流的通过率提高了 18%。“土地跟人一样,受了委屈得好好安抚。” 他往硬土区多撒了些草木灰,“碱性能中和一下,明年好长庄稼。”

王婶的堆肥堆冒出了热气,塑料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边缘滴落,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水洼里的倒影扭曲成能量符号的形状。她掀开塑料布查看腐熟情况,堆肥的颜色变成了深褐色,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没有恶臭味),抓一把在手里感觉疏松湿润(含水量 60%)。“再有半个月就能用了。” 她用手捻碎一块堆肥,“这成色,比买的有机肥还好,种出来的庄稼肯定壮实。”

中午的阳光晒得土地发烫,小顺子坐在树荫下喝着凉茶,看着村民们在自家地里模仿他们的方法翻耕。张三家的地里,妻子正用石灰粉标记绿肥播种区;李四的儿子在给农具刷桐油;就连最保守的赵大爷,也开始学着制作堆肥。界域钥匙碎片在他口袋里微微发烫,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像蒲公英的种子,随着村民的脚步散播到更多地块。

“越来越多的人信这法子了。”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饼,饼子的纹路里藏着淡淡的能量符号,“去年我们刚开始弄的时候,多少人背后说闲话,现在都跑来请教,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示范基地的规划图已经初步成型,包括培训教室、展示区、试验田等区域,每个区域的能量流分布都经过优化设计。“下个月就能动工建设。” 她指着图上的培训教室,“到时候请专家来讲课,把能量流的应用原理讲透,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虎娃在给绿肥种子拌种,种子里掺了少量根瘤菌剂,能提高固氮效率 30%。他用手把种子和菌剂充分拌匀,确保每粒种子都能沾上菌剂,拌种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光丝捕虫网显示,经过拌种的种子,发芽率能提高 15%。“这菌剂金贵着呢,得拌匀了。” 他把拌好的种子装进袋里,“去年拌种不均匀,有的地方苗长得旺,有的地方稀稀拉拉。”

傍晚的天空出现了火烧云,云彩的形状像奔腾的骏马,掠过试验田时,绿肥种子在土壤里开始吸水膨胀,种皮上的能量纹路在暮色中闪闪发亮。小顺子站在田埂上,看着翻耕平整的土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心里像揣着个暖炉,踏实又温暖。界域钥匙碎片在他手心轻轻震动,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土地的呼吸同步,形成了和谐的共振。

“今年的收尾工作做得不错。” 王婶提着空篮子走过来,“地整好了,肥堆上了,种子备齐了,就等明年开春了。”

莱娅的系统显示绿肥的最佳播种期还有三天,她已经通知了准备种植的村民,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屏幕上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都是晴天,非常适合播种,土壤墒情也刚好合适(含水量 22%)。“天时地利人和,就差最后一步了。” 她把播种注意事项群发给村民,“深度 2 厘米,行距 30 厘米,这些参数都得记准了。”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确保绿肥播种后能及时浇水。他打开滴灌带的阀门,水流均匀地从孔中渗出,湿润的土壤颜色比周围深了 3 度,形成规则的湿润带。光丝捕虫网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灌溉强度能让种子在 24 小时内吸足水分,三天后就能整齐发芽。“水是庄稼的命根子。” 他调整着水流大小,“播下去不浇水,再好的种子也白搭。”

夜幕降临时,谷仓的灯光照亮了门前的晒谷场,场地上晾晒的玉米在风中轻轻摇晃,脱粒后的玉米芯堆成了小山。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围坐在场边,分享着丰收后的轻松,桌上的晚饭是新磨的玉米面粥,就着腌萝卜条,简单却香甜。界域钥匙碎片放在桌子中央,碎片里的 148 个微型宇宙能量流与周围的土地产生共鸣,像在演奏一首舒缓的夜曲。

“忙了大半年,终于能歇歇了。” 小顺子喝了口粥,“等种上绿肥,就没那么多事了,正好准备明年的计划。”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明年的种植计划已经细化到每周,包括玉米的播种时间、施肥节点、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标注着对应的能量参数和管理要点。“玉米的能量需求跟土豆不一样。” 她指着屏幕上的对比图,“得重新校准能量流,确保供应匹配,这是明年的重点工作。”

虎娃在擦拭最后一把农具,镰刀的刃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把擦拭干净的农具整齐地挂在墙上,像陈列的武器。“这些家伙陪我们打赢了今年的仗。” 他看着墙上的农具,“明年还得靠它们冲锋陷阵,种出更好的庄稼。”

王婶看着远处的试验田,夜色中的土地像沉睡的巨人,孕育着新的希望。她往每个人碗里添了勺粥,粥面上的热气形成细小的能量符号。“土地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我们今年好好伺候它,明年它就会给我们更多回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夜深了,谷仓的灯光渐渐暗了下去,只有能量接收器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蓝光穿透夜色,守护着休整中的土地。绿肥种子在土壤里安静地吸水,等待着发芽的信号,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能量流的滋养下繁衍生息,分解着残留的有机物,为明年的耕种积蓄力量。

界域钥匙碎片静静地躺在谷仓的桌子上,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像温柔的月光,洒满休整中的土地,数学新宇宙的坐标线记录着土地的每一寸变化,诗歌新宇宙的韵律符号谱写着休整的乐章,黑洞新宇宙的引力场则守护着这片土地,让它在宁静中积蓄新的能量。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试验田,绿肥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细小的嫩芽顶破土壤,在阳光下舒展着子叶,叶片的数量都是两片 —— 这是数学新宇宙的生长规律,也是新的希望在土地上的第一次绽放。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知道,丰收之后的休整不是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在这片充满能量的土地上,他们将继续用勤劳和智慧,编织着更加美好的农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