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
飞机引擎的低沉轰鸣逐渐被另一种更狂热的声浪取代。当林逸风的身影出现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到达通道时,人潮瞬间炸开。
“林逸风!林逸风!华夏速度!”
“Ethan!主场夺冠!我们永远支持你!”
闪光灯爆裂,如同白昼骤临,将他脸上的每一丝微表情都捕捉放大。无数手机屏幕直直对着他。各式各样的应援牌、横幅几乎要将通道挤爆。粉丝的热情如同盛夏热浪,带着几乎要将人融化的力量扑面而来。
林逸风被这山呼海啸般的阵仗结结实实惊了一下。心脏失控地狂跳。荣归故里的激动有,但更沉重的东西压在了肩上。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露出一个符合“围场音爆小子”人设的灿烂笑容,用力挥手,试图回应每一个方向的呼喊。
笑容之下,掌心已经微微冒汗。这压力,比巴林站后的自我惩罚更令人窒息。
随后的赛前新闻发布会,将这种压力推向顶峰。国内媒体的长枪短炮几乎全部对准他。问题一个接一个,充满了期盼,也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分量。
“逸风,回到主场作战,感觉如何?有没有信心为家乡父老带来一座奖杯?”一个记者站起,声音洪亮。
另一个紧接着发问:“作为目前F1唯一的华夏车手,你觉得自己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是不是必须赢?”
“很多人称你为‘舒马赫的接班人’,认为你将扛起华夏赛车的大旗。对此你怎么看?”高帽一个接一个扣上来。
林逸风感觉自己被架在炭火上,浑身不适。他努力回忆车队公关的标准答案,让回答听起来滴水不漏,又带着几分热血自信。
“回到上海感觉太棒了!这里的空气都带着冠军的味道!”他挺直腰板,“每一场比赛都是挑战,但我会全力以赴,为了车队,为了支持我的车迷,也为了…为了冲过终点线时的那种极致感觉!”
他试图用惯常的夸张语气活跃气氛,但效果不佳。闪光灯依旧密集。记者们的表情严肃而期待。
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举手。他的中文略显生硬,问题却异常尖锐。
“林先生,主场优势不可否认。但F1是技术和经验的较量。您认为,车迷的呐喊声,真的能弥补您的赛车在性能上可能存在的差距,以及您相对欠缺的经验吗?”
话音落下,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刚才还热烈提问的国内记者们都沉默下来,目光齐刷刷投向林逸风。这个问题,戳中了许多人心中的隐忧。
林逸风脸上的笑容僵住,随即又强行挂上。
“赛车当然是团队运动,性能和经验很重要。”他回答,“但主场的支持,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能量!就像…就像给我加了最强的动力!它能让我榨干赛车的最后一丝潜力,也能让我突破自己的极限!”
他没有再做夸张手势。只是紧紧盯着提问的记者。
发布会结束后,“主场压力”的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对手的“祝福”也适时传来。
老对手维斯塔潘接受采访,咧嘴,半玩笑半认真。
“上赛场是很棒的赛道。Ethan会很快,毫无疑问。”维斯塔潘说,“但赛道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除非他的粉丝能跳进赛道帮他把车推得更快?哈哈,开个玩笑。祝他别被自己的粉丝吓得发抖。”
经验老道的汉密尔顿显得更官方。
“Ethan非常有天赋,进步神速。”汉密尔顿说,“但F1的压力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家乡父老面前比赛。这对任何年轻车手都是巨大的心理考验。希望他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这些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一部分“逸风铁卫”更加狂热,誓要用最大的声浪为林逸风“加氮气”。另一部分理智粉丝和车评人则真心担忧,林逸风会不会在这种巨大期望下心态失衡。
车队内部,呈现出奇特的“冷热两重天”。公关和市场部门抓住林逸风的主场效应,宣传活动铺天盖地,车队休息区外围总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非凡。
林逸风穿过喧闹的人群,推开一扇门,进入不对外开放的技术会议室。空气瞬间安静下来。巨大的屏幕上跳动着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曲线。工程师们表情严肃,目光专注。这里的气氛与外面判若两个世界。
工程师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
“Ethan,这是你昨天在模拟器上的心率数据。”工程师说,“峰值比巴林站前高了15%。还有这个,失误率统计,几个关键弯角的模拟失误次数,也比平时多了接近一倍。”
冰冷的数据不会说谎。
领队卡滕伯恩在会议后,单独将林逸风叫到一边。她拍了拍林逸风的肩膀,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Ethan,我知道主场意味着什么。”卡滕伯恩说,“但记住,你首先是一名车手,其次才是‘华夏的希望’。忘掉那些‘必须赢’、‘只能赢’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积分,而不是一次莽撞的冒险。”
卡滕伯恩直视他的眼睛。
“明白吗?”
周五,第一次自由练习赛。
当林逸风驾驶赛车冲上熟悉的上海国际赛道时,看台上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透过头盔和耳塞,依旧清晰可闻。肾上腺素急剧飙升。他感觉血液在燃烧。
“冲啊!让他们看看华夏速度!”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咆哮。
过于激动的情绪直接反映在驾驶上。进入一号弯,他刹车点稍晚。轮胎发出一声尖锐抗议,轻微锁死。车身不自然晃动,险些偏离赛车线。
随后的几个弯角,类似的低级失误接连出现。要么是走线过大,要么是出弯时油门给得太急,后轮轻微打滑。在通过14号弯时,他为了追求更快速度,切弯过狠,赛车左侧两个轮子碾上路肩。车身剧烈弹跳。他出了一身冷汗,好不容易才救了回来。
无线电里,只有他急促的呼吸声。
他挣扎着想找原因,目光扫过赛道边的护栏,又掠过看台上模糊的人群轮廓。就在某个瞬间,他脑海中不是赛车线路,不是刹车点,而是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画面:小时候,父亲带他第一次来卡丁车场,他笨拙地转动方向盘,父亲在场边笑着挥手。
那时的驾驶,纯粹只是快乐。
轮胎再次发出尖锐的摩擦声。林逸风猛地回过神。
赛车冲过维修区入口的白线。他将车速降下来,驶入维修区。
“怎么样?”无线电里传来工程师的声音。
林逸风没有立刻回答。他摘下头盔,大口喘着气。
“感觉…不太对劲。”他低声说。
工程师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数据也显示异常。回来吧,我们看看。”
赛车停下。林逸风解开安全带,跳下车。他没有看工程师或领队,径直走向维修区深处,背影看起来有些沉重。
领队走到工程师身旁,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
“心率峰值又上升了。”工程师说,“失误点…和模拟器上的完全吻合。”
领队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皱眉。他看向林逸风消失的方向。
此刻,林逸风正站在维修区角落,看着眼前这台精密的赛车。冰冷的碳纤维车身,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这不仅仅是追求速度的机器,更是承载了无数期望的载体。
他伸出手,轻轻碰触了一下轮胎。触感微凉。
“嘿,小子。”一个声音在他身后响起。是他的比赛工程师阿克塞尔·施密特。
施密特递给他一瓶水。
“别想太多。”施密特说,“只是练习赛。”
林逸风接过水瓶,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
“我只是……”他开口,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施密特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知道。”施密特说,“主场。压力。我们都明白。”
他顿了顿,看着林逸风。
“但你得找到你的节奏,Ethan。”施密特说,“你的速度,不是粉丝喊出来的。”
林逸风握紧水瓶,沉默了几秒。
“我知道。”他终于说。
他抬起头,看向远处赛道。阳光照在沥青路面上,泛着热气。
他需要找回那种纯粹的,只属于驾驶本身的节奏。
“下一节练习赛,我想调整一下设置。”林逸风转向工程师,目光中带着一丝坚定。
施密特点头:“没问题。你想怎么调?”
“我想把赛车调得…更听我的话。”林逸风说,“而不是让我去适应它。”
施密特看着他,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
“好。”施密特说,“我们试试。”
林逸风再次看向赛道。他知道,这是与压力的较量。
他需要证明的,不是“华夏速度”有多快,而是林逸风,能在任何压力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速度。
他将水瓶递还给施密特,转身走向数据分析区。
“走吧。”林逸风说,“看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