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数日稍纵即逝,三月初九,到了。
这天,是殿试的日子。
寅时初刻,天色依旧暗淡无光时,苏康和吴青枫就已经起床了。
洗漱完毕,吃过早点,苏康便带上吴青枫,坐上马厢车,由王刚驾驭着,在街边灯笼的照耀下,一起赶往皇宫。
这回,殿试所需的笔墨纸砚,宫中都自行备有,就不需要考生们携带在身上了,也免了苏康和吴青枫背负书箱的痛苦。
路上,行人稀疏,偶尔之间,才会碰见一些进出京城掏粪的夜香工在走动,还有那些入宫赶考的学子或步行或坐车或乘轿匆匆而过,以及一些进宫参加殿试监考的官员在行色匆匆地乘轿或者坐车赶路,大家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由于街灯稀疏,道路朦胧,黯淡无光,王刚只能放慢了行进的速度,缓缓而行。
行驶了将近两盏茶的功夫,这才赶到了大乾皇宫的德胜门前。
下了车,吩咐王刚傍晚时分再过来接自己和吴青枫,苏康便打发他回去了。
排队进入皇宫的考生可不少,排成了长队,大家正在接受安全检查。
苏康和吴青枫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站到队伍后面,排起队来。
寅时六刻,经过仔细的搜身检查确认身上没携带凶器后,苏康和吴青枫就得以踏进了宫门,第一次走进了大乾皇宫。
皇宫里,四步一哨,五步一岗,戒备森严。
初次踏进宫墙里的学子们,除了苏康之外,几乎个个都屏息静气,循规蹈矩,在行进过程中始终垂眉低首,不敢东张西望。
苏康可不管这些臭规矩,昂首挺胸,东瞅瞅西看看,想看清这个大乾皇宫。
可惜的是,由于天光还没有大亮,宫廷里灯火稀疏,影影绰绰,目力所及,看得很不真切,苏康只好放弃了顺路探查皇宫布局的念头,老老实实地跟在领路小太监的身后,前往殿试的场所萃英殿。
这殿试也太早了吧?
真是变态!
苏康一边走,一边在吐槽着。
皇宫很大,大伙走了盏茶功夫,这才来到了萃英殿前。
依序走进萃英殿里,只见,大殿中灯火通明,泱泱大殿中,也已摆满了数百套用于考试的桌椅,井然有序。每个桌面上,都摆满了笔墨纸砚。
数十名礼部的青衣小官和数十名青衣太监、宫女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引领着进殿的学子们坐到相应的座位上。
每位考生的考试序号,于前日就都已经在贡院南墙张榜公布出来了,各人只要对号入座即可。
而在座位前面,已经站满了数十名头戴冠冕身着紫衣的监考官,个个都顾盼有神,器宇轩昂,正一脸冷肃地盯着这些初次踏进殿试考场的青涩同僚。
这些监考官,那可都是四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位高权重,自然是不怒自威。
皇帝赵旭还没有来,龙椅上空空如也。
看着这些身着紫衣的朝廷重臣,除了苏康之外,参加殿试的众位准进士老爷们都艳羡不已,眼神炽热。
他们何时才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来啊?
很快,萃英殿中就坐满了人,苏康按照自己的考试序号,坐到了中间的一个位置上,与吴青枫只有数桌之隔。
在数十位大佬们的面前,很多考生都不敢入座,只得站在自己的座位旁静静地等待。
苏康可不管这些,自顾自坐了下来,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泰然自若。
吴青枫见到他坐着,迟疑了一会后,也就有样学样,大着胆子,跟着坐了下来,等待殿试的开始。
“皇上驾到!”
寅时七刻时分,随着一声公鸭嗓子般的吆喝,一身冠冕堂皇的皇帝赵旭,龙行虎步,终于从偏殿走了出来,在他的身后,则亦步亦趋地跟着当朝首领太监董琦。
吆喝声正是从董琦口中发出,他的手里,还捧着这次殿试的考题。
皇帝驾到,所有人就都得站了起来,苏康和吴青枫也不能例外。
“拜见圣上,万岁,万万岁!”
“拜见圣上,万岁,万万岁!”
当皇帝赵旭在龙椅上坐好后,在数十位紫衣大臣们的领头下,所有考生和那些打杂的青衣小官和太监们,都立即俯首躬身,恭恭敬敬地给他行大礼。
“众卿平身,免礼!”
皇帝赵旭极其威严地环顾了在场众人一眼,甚为满意,便急忙宏声说道。
“谢圣上!”
众人众口一词,回谢了一声。
苏康这是第一次拜见皇帝老儿,便有样学样,跟着众人一丝不苟地进行行礼、回谢,显得颇为虔诚。
他可不敢失了分寸,生怕被人发现后,举报自己对皇帝不恭,那可就无端受累了。
表面的功夫,他该做的还是得做到家,免得授人以柄,留下隐患。
向皇帝行礼完毕,所有考生就都坐了下来,准备考试。
卯时,天刚放亮,殿试终于正式开始了。
这次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赵旭亲自出题,分为诗赋和策问。
出题范围,果然不出苏康所料,诗赋以歌颂大乾大好江山为题,题材不限,律诗绝句均可;而策论的题目,则是从民心向背立题,论述该如何进行治理才能达到国泰民安!
当看到题目后,吴青枫顿时看傻了眼,禁不住喜出望外,他觉得,这回殿试已经稳了!
而苏康见状,却没有过多的欢喜,面色平静,镇定自若。
这一切,源于深刻的剖析与探究,不足为奇。
胸有成竹的苏康,下笔如有神。
他并没有使用官方提供的毛笔进行考试,而是拿出了自己带来的鹅毛笔进行书写,事半功倍。
虽说心中已经有了腹稿,但苏康也没有过于张扬,而是按部就班地先行做好了草稿并检查一番确认无误后,这才将答案誊写到了答题卷上。
他书写的是小楷,一笔一划,写得很是认真。
在答诗赋题时,他略作思索,就立即想到了《春晓》一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装模作样地将这首诗写到草稿上,假装进行一番修改后,这才将它誊写到了答卷上。
而对于策论题,他则以“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作为破题,继而从民生的角度阐述该如何进行治理,最后的收尾,他则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样的也是先打草稿,检查一番后,再慢慢誊写在答题卷上,苏康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