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计划”在经历了内外部的重重考验后,终于如同淬火后的利刃,锋芒毕露。“何记”不仅顶住了“味觉纪元”带来的理念冲击,更凭借其对“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坚守,以及巧妙的技术赋能,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心中赢得了更坚实的地位。何晓作为新一代掌舵人的威信与日俱增,其沉稳果决、兼具战略远见与执行力的领导风格,获得了内外一致的认可。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一场源自最深沉血脉的牵绊与最微妙时局的考验,悄然降临,将“何记”这艘巨轮的航向,再次推向了关乎根本的抉择关口。
风起于青萍之末。 初秋的一个下午,何雨柱正在“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的修复室内,与几位老师傅一同小心翼翼地整理一批刚从江南民间征集来的晚清灶具。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布满岁月痕迹的物件上,空气中弥漫着樟木和旧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是一个来自四九城的、他几乎快要遗忘的号码——杨厂长的儿子,杨建国。
何雨柱心头微微一怔。杨厂长于他有知遇之恩,晚年退隐后,两家往来渐疏。杨建国如今在某个颇有分量的政策研究机构任职,此时来电,绝非寻常问候。
他走到安静的院落,接通电话。杨建国的声音带着官场上惯有的热情与分寸感:“何叔叔,没打扰您吧?听说您最近都在忙博物馆的事,真是老骥伏枥,令人敬佩啊!”
“建国啊,好久不见。我这就是找个清静地方,摆弄摆弄老物件,打发时间。”何雨柱语气平和,心中却暗自警惕。
寒暄几句后,杨建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略微正式:“何叔叔,今天冒昧打扰,是受一位老领导的委托,想跟您和晓弟传达一个信息,或者说,一个机会。”
何雨柱心中一凛,面上不动声色:“哦?什么机会,劳烦你和老领导还惦记着我们何家。”
“是这样,”杨建国压低了些声音,“上面最近对引导民营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有一些新的思考和部署。特别是像‘何记’这样,在海外有影响力、又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企业,被认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有领导很欣赏‘何记’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晓弟推动的‘新火计划’,很有前瞻性。觉得‘何记’完全有潜力,也有责任,成为一张代表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文化名片。”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具体来说,是希望‘何记’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一些国家级文化推广项目中来,比如,作为核心企业,牵头成立一个‘中华美食文化国际推广联盟’。这个联盟,将会获得顶层设计、政策倾斜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大力支持。当然,‘何记’的品牌和晓弟的个人声望,也将随之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何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啊。”
杨建国的话,说得滴水不漏,冠冕堂皇。但何雨柱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一次更高规格、更正式的“招安”。不同于以往许大茂之流的阴谋诡计或“食鲜道”的商业竞争,这是阳谋,是带着“大义”名分的邀请,意图将“何记”更深地纳入某种体系,使其成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符号。一旦接受,“何记”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全”与“资源”,但也可能失去其作为市场化企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甚至其商业灵魂也可能被逐渐消解。
何雨柱沉默片刻,缓缓道:“建国,感谢老领导和你的厚爱。‘何记’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不过,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运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挑战。晓儿他们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和规划,我这个退了休的老头子,不好过多干涉。这样吧,我把你的意思,原原本本转达给晓儿,让他们管理层认真研究,再给你正式答复,你看如何?”
杨建国似乎预料到何雨柱不会立刻表态,笑道:“应该的,应该的。何叔叔考虑周全。这只是个初步的意向沟通,希望‘何记’能认真考虑。这确实是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好事。”
挂断电话,何雨柱在秋日的院子里站了许久,阳光温暖,他却感到一丝寒意。这股风,比他预想的来得更早,也更猛。它直接绕过了商业竞争的层面,触及了企业所有权、发展自主权乃至文化话语权的核心。这已不是简单的合作邀请,而是关乎“何记”未来道路的根本性选择。
当晚,何雨柱将何晓叫回老宅书房。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将杨建国的来电内容和自己的判断,和盘托出。
何晓听完,眉头紧锁,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当然明白这个“机会”背后的巨大诱惑与潜在风险。获得国家层面的背书和资源,对任何企业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代价可能是失去“何记”最宝贵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基因,甚至可能沦为某种工具。
“爸,您怎么看?”何晓抬头,望向父亲。他知道,父亲此刻的决断,将影响“何记”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何雨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书柜前,取下一本厚厚的相册,翻到一页。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他,穿着沾满油渍的工服,站在湾仔那个简陋的“何记”摊档前,笑容灿烂,眼神清澈,背后是烟火缭绕的锅灶。
“晓儿,你看这张照片。”何雨柱指着照片,“那时候,咱们‘何记’有什么?一口锅,一把勺,还有就是你爸我这身不怕苦的力气。我们靠什么立足?靠的是街坊邻居觉得咱们的菜实在,味道好。咱们的根,就在这市井烟火里,在客人吃满意后抹嘴一笑里。”
他合上相册,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大树可以参天,但不能忘了根在哪里。别人的园子再好,那是别人的景。咱们的‘何记’,是因为有自己的味儿,有自己的魂,才能走到今天。一旦成了‘名片’,成了‘符号’,确实光鲜了,安全了,可那口锅气,那份活气,还能剩下多少?”
何雨柱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个机会,是糖,也是药。吃下去,可能长得更快更大,但也可能坏了本身的脾胃。咱们‘何记’,不靠攀附谁活着,咱们靠的是自己的手艺,自己的信誉。这个根,不能丢。”
何晓心中震动,父亲的话,如同洪钟大吕,敲散了他心中的迷雾和一丝侥幸。他明白了父亲的选择——拒绝被“圈养”,坚持走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哪怕这条路更艰难,更充满不确定性。
“爸,我明白了。”何晓站起身,眼神恢复了清明和决断,“‘何记’的舞台,是全世界消费者的餐桌,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橱窗。我们可以做文化交流的使者,但不能失去独立企业的本分。这个‘联盟’,我们不能做牵头者,但可以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求合作。”
“好!”何雨柱重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和信任,“就这么回复他们。不卑不亢,守住底线。后面的风浪,爸陪你一起扛!”
接下来的几天,何家父子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运筹。
何晓亲自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姿态积极的回复函,呈送杨建国转交。信中,他高度赞扬了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表达了“何记”愿意为此贡献力量的强烈意愿,但委婉提出,基于“何记”目前全球化运营的复杂性和市场化机制的优势,更适合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支持方,而非牵头主体,以确保联盟的开放性和活力。同时,他附上了“何记”未来三年详细的海外拓展与文化传播计划,展示了企业的实力与诚意。
何雨柱则动用了沉淀多年、极少动用的人脉关系,分别向几位已退居二线、但德高望重、能递上话的老领导进行了“非正式汇报”,客观陈述了“何记”的发展现状和顾虑,强调了保持其市场化活力对长远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请求理解和支持。
这是一次极其微妙和冒险的外交斡旋。何家父子深知,拒绝“美意”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为了“何记”的独立和长远未来,他们必须冒这个险。
回复如石沉大海,一连数周没有音讯。 气氛变得压抑而紧张。何晓明显感觉到,在一些原本顺畅的政府事务沟通中,效率似乎慢了下来;几个正在洽谈中的、有国资背景的合作项目,也传来了暂缓的消息。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何晓几乎要认为对方已关闭沟通大门,准备迎接更严厉的反制措施时,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欧阳文山激动地带来消息: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主动联系“何记”,希望以“何记”三代人的奋斗历程为缩影,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承的大型纪录片,并计划在全球主流媒体平台播出!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项目背后,隐约有国家级外宣平台的推动和支持。
“柱子!晓儿!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欧阳文山难掩兴奋,“这不是宣传稿,是国际顶级团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我们的故事!这比任何‘联盟’的头衔,都更有说服力,更能树立‘何记’正面的国际形象!”
何雨柱与何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与深思。这究竟是对方“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权术?还是更高层面某种力量平衡后的结果?抑或,这本身就是对“何记”坚持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默许甚至鼓励?
无论如何,这无疑是一个打破僵局的绝佳契机。
“接!”何雨柱斩钉截铁,“大大方方地接!让他们拍,拍最真实的‘何记’,拍我们的灶台,拍我们的老师傅,也拍我们的实验室,拍晓儿怎么用新技术!让世界看看,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味道,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
纪录片的拍摄,成为“何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何记”从香港老店到伦敦星级的跨越,从手工炒锅到智能厨房的演进,从父子冲突到薪火相传的深情。它没有回避发展中的困难与挣扎,却更深刻地展现了“何记”对品质的坚守、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
纪录片的成功,在国际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何记”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其作为“中国故事”的正面载体得到了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化解了之前的危机,使“何记”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道义站位。
然而,何雨柱和何晓都清楚,这远非终点。
深夜,父子二人再次站在老宅的露台上,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璀璨。
“晓儿,”何雨柱望着远方,语气深沉,“这次风波,算是暂时过去了。但树大招风,以后这样的试探和拉扯,不会少。咱们‘何记’这棵树,要想既长得高,又站得稳,根,就得扎得更深才行。”
“我明白,爸。”何晓郑重地点点头,“经过这次,我更清楚了。‘何记’的根,一方面是咱们的产品力、创新力这个硬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咱们这家企业的‘正气’和‘骨气’,是得到员工、顾客、合作伙伴乃至更广泛社会层面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这才是谁也拿不走的护城河。”
何雨柱欣慰地笑了:“你能想到这一层,爸就真的放心了。没错,做生意,到最后,做的是人心。火种传下去了,根扎深了,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薪火相传,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精神与风骨的接续。经历了这场关乎企业灵魂的洗礼,“何记”的根基更加坚实,航向更加清晰。而新一代的掌舵人何晓,也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成长与蜕变。前方的海洋依然浩瀚莫测,但这艘名为“何记”的航船,已然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迎接任何风浪,驶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