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饮食文明对话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何记”的品牌形象与战略格局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何晓在主论坛上那场题为“一碗面的世界”的演讲,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务实的商业思考,不仅赢得了现场嘉宾的赞誉,更通过全球媒体的传播,引发了跨界的广泛讨论。“何记”不再仅仅是餐饮业的巨头,更被视作一个能够参与乃至引领关于全球化、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的“企业公民”。这种软实力的跃升,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更多国际顶级商圈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的资本性质更为长期和耐心,招募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
然而,站在光环之下的何雨柱,内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甚至带着一丝隐忧。声誉是双刃剑,聚光灯下,细微的瑕疵也会被无限放大。论坛化解了“文化侵蚀”的指控,但也将“何记”更深地推入了国际博弈的复杂棋局。他深知,企业一旦发展到能与国家叙事、文明对话产生关联的体量,其所面临的挑战,将远超商业竞争本身,而是更深层、更隐蔽的“规则之争”与“信任之争”。平静的海面之下,真正的暗流,才刚刚开始涌动。
果然,论坛的余温尚未散尽,新的挑战便从最意想不到的领域悄然袭来。
首先发难的,是技术标准领域。由几个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食品规范委员会”(codex)下属的一个工作组,突然提出动议,意图修订“传统发酵调味品”的国际标准。新草案中,对某些指标(如菌种纯度、生产工艺、添加剂限量)提出了极为严苛、甚至近乎脱离生产实际的要求。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套标准若被通过,将对以酱油、豆豉、面酱等为核心调味体系的中餐国际化,构成巨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何记”作为中餐全球化的领头羊,其庞大的调味品供应链和“何记味典”子品牌,将首当其冲。
几乎同时,在数据领域,某西方大国以“国家安全”和“数据自由”为名,推动立法,拟限制本国公民生物识别、消费习惯等敏感数据存储在“某些国家”的企业云端。“何记”在该国市场正大力推广基于面部识别的会员支付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此法案若通过,意味着其耗资巨大的数字化升级项目可能面临重挫,甚至需要将数据迁移至成本高昂的本地服务器,严重削弱竞争力。
这两股“暗流”,并非针对“何记”一家企业,而是指向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路线。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规则博弈”,意图在产业标准和数据主权层面,构筑“软围墙”,限制后来者的上升通道。
面对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挑战,传统的商业公关或政府游说效果有限。 何晓意识到,必须跳出被动应对的思维,以更系统、更长远、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参与甚至塑造游戏规则。他将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定义为“何记”必须攻克的“规则高地”和必须点亮的“信任灯塔”。
1. 攻克“规则高地”:从遵守者到制定者
何晓迅速调整了“何记”的全球合规与标准团队,将其升级为直属董事会的“全球规则与战略部”,并赋予两大核心使命:
? 深度参与,专业发声:他要求团队不再满足于跟踪解读国际标准,必须主动嵌入到codex、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关键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技术委员会工作中去。聘请顶尖的食品科学家、法规专家,联合国内外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基于详实的科学数据和“何记”多年的安全生产实践,起草并提交更科学、更符合传统酿造工艺实际情况的替代方案。在国际会议上,用专业、严谨的语言,据理力争,打破少数国家和机构对标准话语权的垄断。
? 合纵连横,建立联盟:何晓亲自出面,联络同样受潜在标准影响的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知名餐饮和食品企业,发起成立“亚洲传统发酵食品产业联盟”,共享信息,协调立场,共同发声,形成制衡力量。同时,积极与欧盟等标准体系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沟通,寻求共识,分化对手阵营。
2. 点亮“信任灯塔”:极致透明,构建互信
针对数据安全疑虑,何晓采取了更为激进和开放的“灯塔策略”:
? 技术开源,接受审计:他宣布,“何记”将逐步开源其数据脱敏和加密算法的核心模块(不涉及商业机密),接受国际顶尖第三方安全机构的代码审计和渗透测试,用技术上的极致透明,回应安全性质疑。
? 治理创新,多方共管:在数据跨境流动敏感地区,创新性地提出设立“数据管理委员会”的方案。委员会成员由当地政府代表、独立技术专家、用户代表和“何记”高管共同组成,共同审议涉及本地用户数据的重大使用决策,相当于将数据使用的“钥匙”交由多方共管,最大限度消除疑虑。
? 价值回馈,利益共享:何晓强调,数据应用的终极目的必须是创造用户价值和社会福祉。他推动“何记”在海外市场,将数据洞察能力开放给本地中小餐饮企业,帮助其优化选址、菜单和营销;与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利用脱敏后的饮食数据,研究区域健康趋势,提供公共营养建议。将数据优势转化为赋能本地经济和改善公共健康的工具,构建“利益共同体”,将潜在的“数据掠夺”指控,转化为“价值共创”的实践。
这两条战线的斗争,旷日持久,细节极其专业枯燥,远不如商业并购或市场推广来得精彩刺激,却关乎“何记”全球化的命脉。 何晓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亲自参与关键谈判,与各国代表、技术专家、律师反复磋商。过程充满艰辛,时常陷入僵局,但他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战略定力。
转机,出现在一个微妙的时刻。
在codex一次关键的技术辩论会上,“何记”聘请的专家团队,用长达数年的跟踪数据和严谨的实验,证明了传统酿造工艺中某些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及其对风味的独特贡献,驳斥了对方“纯度至上”的简单化标准不符合实际,也损害了产品多样性。其专业性和客观性,赢得了会场内许多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欧洲国家代表的理解。最终,草案被迫修改,采纳了更兼顾传统与科学的折中方案。
几乎同时,某国在对“何记”数据本地化方案进行长达半年的审查后,最终认可了其“多方共管”模式的安全性、合规性和创新性,予以放行。这一案例,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两场“规则高地”争夺战的初步胜利,其意义远超商业层面。 它标志着“何记”初步具备了在国际规则舞台上博弈的能力,开始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向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性影响者转变。这为其全球化征程扫清了深层次的障碍,也赢得了国际社会更广泛的尊重。
然而,就在何晓忙于应对外部规则博弈之时,一场源自内部、关乎“何记”灵魂的“暗流”,也在悄然滋生、涌动。
随着“何记”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业务遍布全球的上市公司,其内部的企业文化,在高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部分早期跟随何雨柱打江山、信奉“手艺至上”、“人情味儿”的老臣子,与大量新加入的、拥有国际名校背景、精通数据、资本和现代管理工具的“少壮派”精英之间,开始出现理念上的裂痕。
老派认为公司越来越“不接地气”,沉迷于ppt、模型和国际化光环,忽略了灶台的根本,对老师傅的尊重不如从前。新派则觉得老派“固步自封”,不适应现代企业治理和激烈竞争,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这种冲突并非公开对抗,却体现在预算争夺、项目优先级、绩效考核乃至日常沟通的细微之处,消耗着组织的凝聚力。一次关于是否关闭某城市一家长期亏损但承载了诸多老员工感情的老店的争论,将这种矛盾摆上了台面。
这道题,比应对国际规则更为棘手。 它关乎“何记”的“魂”该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何晓深知,若不能弥合这道裂痕,“何记”将面临“根基松动”的危险。
他没有简单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二选一,而是发起了一场全公司范围的“何记精神再定义”大讨论。他亲自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老对话”工作坊,地点就设在“何记”起家的香港老店后厨。让数据专家向老师傅解释智能灶台如何帮助他们精准复制拿手好菜的火候;让老师傅向年轻经理讲述一道菜背后几十年的手感经验如何无法被数据完全量化。
在工作坊的最后,何晓动情地说:“手艺是我们的根,数据是我们的眼;人情味儿是我们的魂,现代化是我们的船。没了根和魂,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没了眼和船,我们就看不清路、行不远。‘何记’要传承百年,靠的不是守旧,也不是忘本,是新火老汤,熬出更厚的味道。”
他宣布启动“薪火相传2.0”计划,不仅包括技术传承,更设立“匠心价值奖”,重奖那些在坚守品质、传承技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同时推行“双导师制”,要求每位新高管必须与一位资深老师傅结对,互相学习。
这场内部的“文化整合”,其艰难程度不亚于任何外部商战。 但何晓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逐渐弥合着裂痕,让组织重新凝聚在“守正创新”的共同旗帜下。
深夜,何晓再次与父亲何雨柱通话。 这一次,他谈的不是具体危机,而是内心的困惑:“爸,有时候觉得,对外打拼固然难,但对内理顺人心,平衡各方,更是难上加难。”
电话那头,何雨柱沉默片刻,缓缓道:“晓儿,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公司,也是一个道理。火大了,容易焦;火小了,不入味。调料(规则制度)要放,但不能压过主料(人情人心)的本味。你现在是掌勺的,得能品出这锅里百般滋味,该大火爆炒时不能软,该文火慢炖时不能急。心里装着这桌吃饭的人(员工、客人),手上的分寸,就不会差太远。”
父亲的话,如同定海神针,让何晓纷乱的心绪渐渐平息。他明白,作为掌舵人,既要能洞察万里之外的暗流,也要能体察咫尺之内的人心。
内外部的暗流依旧汹涌,但“何记”这艘巨轮,在何晓的驾驭下,凭借日益强大的“深海作业”能力和逐渐点亮的“规则灯塔”与“文化灯塔”,正变得更加沉稳、坚韧。 它不再畏惧深水区的黑暗,因为自身已成为一座能够照亮前路、也吸引志同道合者前行的航标。真正的远航者,注定与深流和风浪为伴,而传奇,正是在这不断的破浪前行中,被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