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常恒等人为了党派的改组头疼异常之时,金城大学最大的讲堂——文华堂,此刻已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

晌午的阳光透过高耸的玻璃窗,在攒动的人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求知的气息。

讲台上除了检查话筒的人员之外,再无闲杂人等。但台下早已是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过道上挤满了席地而坐的学生,连讲台两侧的窗台边都攀附着渴望的身影。

低沉的议论声如同无数只蜜蜂在嗡鸣,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背景音墙。

物理系、化学系、工程系的学生自然是主力,但文学、历史、经济甚至艺术系的学生也来了不少,他们被同一个名字所吸引。

常宁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双重传奇,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以及西北最高统治者常培之的掌上明珠。

前者是科学殿堂的至高荣誉,是无数中国学子遥不可及的梦想灯塔;后者则代表着这片广袤土地上最显赫的权力与责任。

当这两个身份叠加在一位年轻女性身上时,其产生的吸引力是爆炸性的。

学生们谈论着她那篇关于原子核结构的开创性论文,也低声交换着最近关于她如何说服常敬之在西北建立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的传闻。

她不仅是学术偶像,更被视为西北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火种。

这份重视,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到场者的心头,化作目光中炽热非常的期盼。

当常宁的身影出现在讲台侧门时,整个文华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所有的议论、所有的骚动,瞬间凝固。上千道目光,带着敬畏、好奇、崇拜和一丝难以置信,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

她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蓝色西服套裙,简洁而干练,乌黑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那双明亮、锐利、仿佛能洞察物质最深奥秘的眼睛。

她步履从容,身姿挺拔,诺贝尔奖得主的从容气度与将门虎女的英气在她身上完美融合。

她没有立刻开口,只是静静地环视全场,目光所及之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她的声音响起,清晰、沉稳,带着一种特有的质感,借着话筒清晰地传遍了礼堂的每一个角落,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回到金城大学,回到这片充满求知渴望的土地上。”

开场白简单,却蕴含着力量。

她并未过多提及自己的成就或身份,而是将焦点直接投向了在座的学子们。这谦逊的姿态,反而更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今天,我不想讲高深的公式,也不想复述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的故事。”

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前排那些眼神热切的教授们,也掠过后面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

“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西北大地与科学技术的未来。”

此言一出,台下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这并非他们预想中纯粹的前沿物理讲座。

常宁走到讲台中央,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轮廓。

“这是我们的西北。”她指着地图,“它广袤雄浑,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煤、铁、石油、盐碱、广袤的土地、奔腾的河流……”

“然而”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些宝藏,在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是一堆废物。”

她的话语像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学生们脸上的轻松消失了,代之以凝重。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深知西北的现状。

“为什么?”常宁抛出了核心问题,眼神锐利如电,“因为我们缺乏打开宝藏的钥匙——现代科学技术!”她猛地转身,在黑板上用力写下几个大字:“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认识世界、发现规律的眼睛和大脑!技术,是改造世界、创造价值的双手和工具!”

她的声音充满了激情,“没有科学的指引,我们就是盲人摸象,守着金山却不知如何开采!没有技术的支撑,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她开始用最生动的语言,将高深的物理学与她描绘的西北未来图景联系起来:

“我的研究领域,原子理论,看似与西北的黄土高原、戈壁滩毫不相干。但请想想!”

她拿起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矿石标本,“理解原子内部的能量,未来就可能为我们提供比煤炭更强大、更厉害的能源!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就能为我们建造更坚固的水坝、更耐用的铁路、更强大的机器提供可能!没有对物质世界最基础、最深刻的理解,一切应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城大学,必须成为西北基础科学研究的灯塔!”

“科学发现是种子,技术应用是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她指向窗外,“看看我们的黄河,奔腾不息,却常泛滥成灾。

水利工程需要精确的力学计算和材料科学!看看我们的现有水利工程哪个不是在力学和材料学上建立的。

现代农业需要土壤学、育种学、机械化的灌溉技术!看看我们丰富的矿产,开采粗放,浪费严重。

矿业需要地质勘探、高效冶炼、安全防护技术!西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难题,都在呼唤着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

她列举了西北急待发展的领域:交通、能源、农业、工业、医疗……每一个例子都切中要害,让台下的工科、农科学生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展拳脚的舞台。

常宁的目光变得无比恳切,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西北的未来,不在别处,就在你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身上!你们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资源,是点燃科技之火的第一批火种!”

她提高了音量,“国家积弱,列强环伺,西北要自强,靠什么?靠刀枪?不!最终要靠智慧,靠知识,靠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科技力量!你们选择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就是在为西北的未来筑基!你们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锻造我们民族复兴的脊梁!”

她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事实的支撑和澎湃的激情。

她用语言调动着全场数千人的情绪。

当她讲到科学探索的奇妙时,台下是屏息凝神的专注;当她痛陈西北科技落后的现状时,台下是感同身受的沉重和愤懑;当她描绘科技兴西北的宏伟蓝图时,台下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向往;当她发出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呼唤时,无数双眼睛亮了起来,胸膛起伏,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演讲到高潮,常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她与前排的学生近距离交流,回答他们关于专业选择、科研方向的疑问。

她鼓励地质系的学生去勘探祁连山的矿脉,勉励农学系的学生去改良河西走廊的盐碱地,叮嘱工程系的学生要设计出更加耐用的工程。

她的平易近人、她的专业素养、她对西北深切的了解和热爱,彻底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同学们!”她最后回到讲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但目光却无比坚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技术无边界,但掌握技术的力量关乎民族的存亡!西北,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中国未来复兴的重要支点!

让我们摒弃空谈,脚踏实地!让实验室的灯火彻夜长明,让工厂的机器轰鸣不息,让科学的种子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金城大学,应当成为西北科技腾飞的引擎!你们,责无旁贷!”

最后一个字落下,文华堂陷入了短暂的、极致的寂静。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那巨大的责任感和澎湃的豪情所吞噬。紧

接着,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跺脚声瞬间炸响,排山倒海般席卷了整个礼堂,几乎要掀翻屋顶!

掌声经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学生们激动地站起来,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被点燃的激情和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前排的老教授们,有的摘下眼镜擦拭湿润的眼角,有的用力地拍着手,眼中闪烁着欣慰和希望的光芒。

在这一刻,西北大地上,理工科的势头才压过文科和社科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