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73章 求教前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望仙楼一夜的经历如一盆冷水,将苏明远从金榜题名的喜悦中彻底浇醒。次日清晨,他独自坐在客栈的窗前,看着汴京城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情五味杂陈。昨夜王克明那句等到了殿试,你就知道什么叫现实了,如钟鸣一般在他耳边回响。

殿试,这人生最后一关,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关。与乡试、会试不同,殿试乃是天子亲自主持,考察的不仅是文章才华,更是政治见解和为人品性。苏明远深知,自己虽然在学术上颇有功底,但对于朝政时务和政治表达的技巧,却还是个门外汉。

想到这里,他不禁想起了在河南时常常提及的一位前辈——张文渊张学士。张学士乃是十年前的状元,如今在翰林院任修撰,正是殿试过来人中的佼佼者。苏明远记得恩师曾说过,张学士为人正直,学问深厚,最难得的是对后进提携不遗余力。

当下不敢怠慢,苏明远整理了衣冠,备了一份薄礼,便直奔张府而去。

张府位于汴京城东的文德坊,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士大夫宅第。门第虽不算豪华,但庭院深深,书香浓郁。苏明远在门房通报后,很快被引到了后院的书房。

书房名为澹然轩,正合张学士的性情。室内书架林立,典籍万卷,一张古朴的紫檀书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悬挂着几幅名家字画。正中央挂着一幅行书横幅,写的正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

张文渊年约四十,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举止间自有一股书生的儒雅气质。见到苏明远,他起身相迎,笑道:明远贤弟,久仰大名!听说你此次会试成绩斐然,老夫甚为欣慰。

苏明远连忙行礼:学士过誉了。晚生不过是侥幸及第,岂敢当学士如此厚爱。

贤弟太谦虚了。张文渊示意苏明远坐下,亲自为他斟茶,老夫已经看过你的文章,确实是功力深厚,见解独到。尤其是那篇《论仁政》,立意高远,笔力雄健,颇有古人风范。

苏明远受宠若惊,连连道谢。张文渊摆手道:咱们都是读书人,何必拘泥于这些虚礼。你今日来访,想必是为了殿试之事吧?

学士慧眼如炬。苏明远坦然承认,晚生确实对殿试心中忐忑,特来向学士求教。

张文渊点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殿试与乡试、会试大有不同,这一点你要牢记在心。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古旧的册子,递给苏明远:这是老夫当年殿试的一些心得体会,你且先看看。

苏明远接过册子,见封面上题着殿试录三个字,笔迹苍劲有力。翻开来看,里面详细记录了殿试的各种细节——从入宫的礼仪程序,到答题的格式要求,再到各种注意事项,无一不备。

学士,这太珍贵了......苏明远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珍贵个什么。张文渊摆摆手,知识本来就该传承,藏着掖着有什么意思?你且仔细读读,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

苏明远翻阅着册子,越看越是惊讶。张文渊记录得极为详细,连殿试当日该穿什么衣服、该如何向皇帝行礼、答题时该用什么笔墨,都有详尽的说明。

学士,晚生有一事不明。苏明远抬起头,都说殿试主要看政治见解,那具体是指什么?

张文渊沉吟片刻,缓缓道:这就要说到殿试的本质了。你要明白,殿试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皇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皇帝要通过殿试,看出你的政治倾向、治国理念,以及最重要的——对朝廷的忠诚度。

他在苏明远对面坐下,接着说道:会试考的是你的学问功底,殿试考的是你的政治智慧。有时候,一个见解独到但politically不正确的答案,远不如一个平庸但安全的回答。

苏明远若有所思:那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这就是殿试最难的地方了。张文渊叹了口气,你既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又不能过于标新立异;既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又不能与朝廷的既定方针相冲突。说白了,就是要在创新与保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苏明远点点头,但心中仍有疑虑:学士,如果遇到自己不赞同的政策,该如何表达?

张文渊看了他一眼,神色变得更加严肃:贤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危险。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的梧桐,背对着苏明远说道:老夫当年殿试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皇上问及对某项边防政策的看法,而那项政策在老夫看来确实有所不当。

那学士是如何回答的?苏明远急切地问道。

张文渊转过身来,苦笑道:老夫当时年轻气盛,差点就直言不讳了。幸好临时想起师父的教诲,改用了一种更巧妙的表达方式。

什么方式?

不直接批评政策本身,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比如,不说这个政策不对,而说如果能在这个政策的基础上,再加上某某措施,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没有直接冲撞朝廷权威。

苏明远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确实是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

不过,张文渊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这种技巧虽然有用,但也有风险。用得好,可以展现你的政治智慧;用得不好,反而会被认为是奸滑圆滑。关键在于把握分寸。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张文渊详细地向苏明远介绍了殿试的各种细节。从答题的基本格式——开头如何致敬,正文如何布局,结尾如何呼应,到具体的表达技巧——如何引经据典,如何阐述观点,如何表达忠诚,无一不备。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张文渊特别强调,殿试的题目往往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相关。你必须对朝廷的各项政策有深入的了解,对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苏明远连忙请教:那当前朝廷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张文渊沉思片刻,道:如今朝廷面临的问题很多。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边防压力不小;内政方面,黄河泛滥,民生艰难;财政方面,军费开支巨大,国库日渐空虚。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殿试的题目。

那我该如何准备?

广泛涉猎,深入思考。张文渊建议道,你要多读奏章,多看邸报,了解朝廷的各项政策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形成自己的见解。

说到这里,张文渊忽然话锋一转:不过,贤弟,老夫还要提醒你一句。殿试虽然重要,但也不要过分紧张。记住,你的目标不是状元,而是及第。能够进入殿试,就已经是贡士了,将来必然有官可做。

苏明远有些不解:学士此言何意?

很简单。张文渊解释道,殿试只是重新排名,不会有人落第。也就是说,无论你答得如何,都能做官。既然如此,何必为了争夺一甲三名而冒险?稳妥一点,保住一个好的名次,反而更加明智。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思。确实,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只要能够及第做官,排名的意义并不是那么重大。但是,他心中仍然有着一份不甘——难道就这样放弃对更高成就的追求吗?

似乎看出了苏明远的心思,张文渊笑道:当然,如果你有把握,也不妨冲击一下一甲。毕竟状元、榜眼、探花的起点确实要高一些。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表达技巧。

天色渐晚,苏明远起身告辞。临别时,张文渊又叮嘱道:贤弟,这几日你要好好准备。多读书,多思考,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记住,殿试考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心态。

走出张府,苏明远心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压力的沉重。张文渊的话让他对殿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这最后一关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回到客栈,苏明远将张文渊给的《殿试录》仔细研读了一遍,然后又翻阅了自己带来的各种典籍。窗外夜色深沉,客栈里早已安静下来,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烛火。

翻阅着史书,苏明远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真的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吗?虽然他在现代时读过很多史书,但那些都是后人的总结和评价,与身处其中的真实感受必然有所不同。

比如说,现代史学对宋朝的政策多有批评,认为其重文轻武、冗官冗兵,导致军事羸弱、财政困难。但作为宋朝的当事人,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该如何在维护朝廷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苏明远意识到,他需要暂时抛开现代人的历史观,站在宋朝士大夫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各种问题。

正在沉思间,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了争论声。仔细一听,似乎是几个贡士在讨论殿试的准备事宜。

我听说皇上最近很关心西夏问题,殿试很可能会问边防对策。

那咱们该如何回答?主战还是主和?

这还用问?当然是主战了!皇上武功赫赫,岂能容忍蛮夷犯边?

话不能这么说。主战容易,但钱从哪里来?兵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那你的意思是主和?那岂不是显得懦弱?

争论声越来越大,苏明远听得分明。他不禁苦笑,看来不只是自己在为殿试而烦恼,其他贡士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但听着听着,苏明远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些贡士的讨论,恰恰犯了张文渊提到的禁忌。他们试图找到一个的答案,但政治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不是你持什么观点,而是你如何表达这个观点,如何论证这个观点。

想到这里,苏明远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终于明白了张文渊话中的深意——殿试考的不是你的政治立场,而是你的政治智慧。

夜已深,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苏明远吹灭蜡烛,躺在床上,心中却依然思绪万千。明天,他要开始真正的殿试准备了。不仅要研读典籍,了解时政,更要学会像一个古代士大夫一样思考问题。

这将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也是他穿越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准备殿试,他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代,更真切地感受古代政治的复杂与微妙。

窗外,汴京城在夜色中沉睡,但苏明远知道,对于即将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