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238章 考察来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熙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远县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县城的街道上就已经人影攒动。百姓们都知道,今天朝廷的考察团要到了,这关系到他们敬爱的苏县令的前途命运。

苏明远早早起床,穿上最正式的官袍,在县衙门前等候。按照礼制,他需要率领全县官吏出城十里迎接。但他的心情却比想象中要平静得多——经过这些天的充分准备,他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

大人,仪仗队已经准备好了。张德明前来报告。

苏明远点头,正要出发,却看到县衙门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他们自发前来,虽然没有组织,但神情都很严肃。

县令老爷!人群中有人喊道,我们也要去迎接朝廷的大人!

苏明远有些意外:诸位乡亲,你们...

大人,我们知道有人在背后说您的坏话。张里正挤过人群说道,我们不能让那些小人得逞!我们要让朝廷的大人知道,您是个好官!

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支持让苏明远深受感动,但他也知道,这种场面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说他收买民心作秀表演。

乡亲们,我理解大家的心意。苏明远大声说道,但是,朝廷的考察有其规制,大家就在家里等消息吧。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

虽然有些不甘心,但百姓们还是听从了苏明远的劝告,逐渐散去。只有少数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如各村的里正,被允许参加迎接仪式。

巳时三刻,远方传来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考察团的仪仗缓缓出现在地平线上,为首的是一面绣着二字的大旗。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率领官吏上前迎接:下官清远县令苏明远,率全县官吏恭迎钦差大人!

考察团停下,从第一辆马车上走下一位四十多岁的官员,正是监察御史王安礼。他身材中等,面容儒雅,眼神锐利而深邃,给人一种既威严又亲和的感觉。

苏县令有礼了。王安礼微微点头还礼,本官奉朝廷之命,前来考察地方政务,还望多多配合。

下官定当全力配合,绝无隐瞒。苏明远恭敬地回答。

简短的见面礼后,一行人回到县城。沿途所见,街道整洁,百姓有序,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但苏明远注意到,王安礼的目光很敏锐,不断观察着路边的情况。

苏县令,王安礼忽然开口,听闻你在清远县颇有政声,具体都做了些什么?

这是第一个正式的询问,苏明远早有准备:回禀大人,下官到任三年,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赋税制度,让负担更加公平;二是兴办教育,建立义学;三是整治司法,打击贪腐;四是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具体情况,下官已经准备了详细的汇报材料。

王安礼点头:很好。不过,本官不只是要看材料,更要看实际效果。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这句话让苏明远更加确信,王安礼是一个务实的官员,不会被表面文章所蒙蔽。这对他来说既是好事,也是挑战。

回到县衙,王安礼等人稍事休息后,正式开始考察工作。第一项就是听取苏明远的详细汇报。

在县衙的正堂里,苏明远站在中央,面对着考察团的几位官员。除了王安礼,还有州府通判张景先、知州幕僚刘德华等人。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笔录员已经准备好了记录工具。

诸位大人,苏明远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汇报,下官苏明远,熙宁元年三月到任清远县令,至今已满三年。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如实汇报。

他首先展示了财政数据:三年来,清远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熙宁元年为一万二千贯,二年为一万五千贯,三年预计可达一万八千贯,较下官到任前增长五成。

王安礼问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清查隐匿田产,增加了税收基数;二是通过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扩大了税源;三是通过提高征收效率,减少了流失。苏明远如实回答。

张景先接着问:清查隐匿田产,有没有引起争议?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苏明远早有准备: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拥有大量田产的富户对此不满,认为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下官认为,税负应该公平,不能让少数人逃避应尽的义务。而且,通过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对此是支持的。

刘德华记录着苏明远的回答,然后问道:你说普通百姓支持,有什么证据?

苏明远拿出了民意调查的结果:下官特地组织了民意调查,随机访问了二百户百姓。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的被访者对税收改革表示支持或基本支持。

这个数据让考察团的官员们有些意外。在古代,很少有官员会主动进行民意调查,更不用说公开这些数据了。

民意调查?王安礼饶有兴趣地问道,这倒是个新鲜的做法。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苏明远详细解释了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强调了客观性和随机性。他还特别提到,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批评意见,并如实记录了下来。

接下来,苏明远汇报了教育方面的工作:下官在县城西北建立了义学,专门招收贫寒子弟。目前有学童八十三人,年龄从七岁到十五岁不等。

经费从哪里来?张景先问道。

主要有三个来源:县府支持、学田收入、社会捐助。其中学田二十亩,年收入约一百二十石稻谷,基本可以支付夫子的束修。苏明远回答。

王安礼点头:让贫民子弟读书,确实是好事。但也听说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苏明远坦诚地说道:确实如此。一些人认为这破坏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秩序。但下官认为,教育是开启民智的根本,不应该因为出身而被剥夺。而且,这些孩子读书后,大部分还是会从事原来的职业,只是会做得更好。

在司法方面,苏明远重点汇报了打击贪腐的情况:下官到任后,发现县衙司法存在一些问题,遂进行整顿。共查处贪污受贿案件十二起,涉及官吏八人,追回赃款一千余贯。

这个数字让考察团的官员们都吃了一惊。在三年时间里查处这么多案件,说明要么原来的问题很严重,要么苏明远的监督很严格。

其中最典型的是刑房司吏胡三案。苏明远继续说道,此人贪污公款八十三两,收受贿赂包庇罪犯,影响恶劣。下官将其革职查办,并重新审理了相关案件。

刘德华问道:这样大规模的整顿,有没有影响工作效率?

短期内确实有一些影响,但长期来看是有益的。苏明远如实回答,现在县衙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更高,百姓对司法的信任度也大大提升。

在水利建设方面,苏明远详细介绍了蓄水工程的情况:下官主持修建了一座水库,蓄水量约十万石,基本解决了清远县的灌溉问题。工程总投资三千贯,其中县府出资一千贯,富户捐助一千贯,以工代赈一千贯。

王安礼对这个项目特别感兴趣:以工代赈是什么意思?

就是让百姓参与工程建设,以劳动换取报酬。苏明远解释道,这样既解决了劳力问题,又给了百姓额外收入,还避免了纯粹的救济。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比较新颖,体现了苏明远对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的运用。

汇报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苏明远详细介绍了各项工作的成绩和问题。他没有夸大成绩,也没有隐瞒困难,力求给考察团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印象。

苏县令,王安礼最后说道,你的汇报很详细,也很诚实。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还需要实地察看。下午安排一下,我们要到各处走走看看。

当然,大人。苏明远回答道,下官已经安排好了路线,包括义学、水利工程、以及几个典型的村庄。大人可以随意选择,也可以临时改变行程。

这种开放的态度让王安礼很满意。在他的经验中,那些心虚的官员总是试图控制考察路线,避免暴露问题。而苏明远的这种坦然,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午饭后,考察团开始实地察看。第一站是义学。孩子们正在上课,看到有官员来访,都显得有些紧张。

不必拘束,继续上课。王安礼和蔼地说道。

李夫子组织孩子们背诵《千字文》,稚嫩的声音整齐而响亮。王安礼还随机询问了几个孩子,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感受。

大人,我叫小石头,今年八岁。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说道,我爹娘都死了,跟着奶奶过日子。要不是有义学,我就不能读书了。

这个孩子正是之前被陈家护院打伤的那个。虽然已经康复,但说话时还是有些小心翼翼。

王安礼蹲下身来,温和地问道:你喜欢读书吗?

喜欢!小石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李夫子说,读书能让人明理,能改变命运。我要好好读书,将来也当个有用的人。

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话语,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王安礼满意地点头,对苏明远说道:办义学确实是件好事,这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离开义学后,考察团又去了水利工程现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蓄水池中波光粼粼,渠道纵横交错。

这个工程解决了多少田地的灌溉问题?张景先问道。

负责工程的王师傅回答:大人,这个水库能灌溉三千亩田地,基本覆盖了全县的主要农田。去年秋天有小旱,要是没有这个水库,收成肯定要减产三成以上。

王安礼仔细察看了工程的质量,询问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他发现,这个工程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质量很好,设计也很合理。

最后一站是城东村。这是苏明远改革措施实施最彻底的一个村庄,也是民意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地方。

村民们听说考察团来了,都自发聚集在村口。他们没有事先排练,但都想说几句心里话。

大人,苏县令是个好官啊!一个老农民激动地说道,他来了以后,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税收公平了,孩子能读书了,有冤屈也能申了。

另一个村民补充道:以前那些大户仗势欺人,我们敢怒不敢言。现在不一样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也有人提到了一些问题:大人,不是说苏县令不好,而是有些新办法刚开始时确实有些不适应。比如新的税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我们这些不识字的人搞不清楚。

王安礼详细询问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发现苏明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派人到各村解释新政策,简化计算方法等。

整个实地考察进行了一下午,王安礼等人看到了清远县的真实情况。虽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改革是成功的,百姓是满意的。

晚上,在县衙的晚宴上,王安礼对苏明远说道:苏县令,今天的考察让我印象深刻。你在清远县的工作确实有成效,而且你的诚实态度也很难得。

苏明远谦逊地回答:下官只是尽力而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有成绩不骄傲,有问题不回避,这就是好官的品质。王安礼点头道,明天我们还要继续考察,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第一天的考察基本顺利,但苏明远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明天,那些反对势力可能会有所行动,到时候才是真正的较量。

不过,经过今天的接触,他对王安礼等人的印象很好。这些朝廷派来的官员确实是有眼光、有水平的,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会偏听偏信。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相信真相最终会战胜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