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 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二)(590)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二)(590)

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二)

陈教授口中的“特别考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笔试面试。它更像是一场持续数周的、高强度的小型“科研见习”。

李逸然被临时安排住进了大学本科生的宿舍,拥有了一个进出物理实验楼的门禁卡。他的“考场”,是陈教授名下的一间略显拥挤的本科生物理创新实验室。考核内容很简单,又极其困难:在接下来的三周里,跟随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完成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小型项目——关于利用低成本传感器优化小型无人机群在复杂风场中的协同稳定性。而他李逸然,需要独立负责其中一项子任务:分析并尝试解决单架无人机在特定湍流模型下出现的、类似他之前修复的那架无人机所遭遇的操控延迟和共振问题。

这对一个刚刚初中毕业、连高中物理都尚未系统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实验室里的几位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起初对这个“空降”的、沉默寡言的中学生并没太在意,只当是教授安排的某个特殊“体验生”,客气中带着疏离。

李逸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计算机上运行的仿真软件、师兄师姐口中蹦出的专业术语,对他而言都是陌生的。他第一次参加项目组会时,如同听天书,笔记本上只记下了几个孤立的名词和无数个问号。

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晚上,他躺在陌生的宿舍床上,望着天花板,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修复一架破损的无人机,靠的是一股钻劲和零散的物理直觉,但真正面对一个系统的、前沿的科研问题,他那点知识储备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想起了母亲红肿的眼睛,想起了录取榜前那一刻的冰凉。难道,陈教授看走眼了?这扇“窗”后的世界,他真的有能力攀爬吗?

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以及对物理世界近乎本能的好奇,很快压倒了彷徨。第二天,他做了两件事:第一,厚着脸皮,一次次打断师兄师姐的工作,请教最基础的概念和操作,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第二,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学校的电子资源库,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汲取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等相关知识。他读书的方式很奇特,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系统性学习,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哪里不会点哪里,遇到公式推导,就一定要亲手算一遍,直到理解其物理图像为止。

他的勤奋和专注,渐渐引起了学长学姐的注意。尤其是负责带他最多的研一学生周师兄。周师兄发现,这个中学生问的问题虽然基础,但往往能切中要害,甚至有时会提出一些他们惯性思维下忽略的、看似“笨拙”却角度新颖的想法。比如,在讨论传感器数据滤波算法时,李逸然突然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这个标准的卡尔曼滤波?能不能根据无人机本身晃动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更简单的、计算量更小的滤波器?我看它的振动好像有某种规律……”

这个问题让周师兄一愣。他们习惯于使用成熟、经典的算法,很少去思考算法背后的物理适用性和优化可能性。虽然李逸然的提议在技术上可能不成熟,但这种从物理本质出发思考工程问题的思路,让他们这些习惯了“套用公式”的高年级学生感到一丝触动。

第三周的中间,项目遇到了瓶颈。他们始终无法有效模拟和抑制那种特定的共振现象。一次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李逸然和周师兄。李逸然对着电脑屏幕上杂乱的数据曲线和失败的仿真结果,眉头紧锁。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修复那架无人机时,曾注意到主框架上一个不起眼的加固点的微小形变,以及电机底座橡胶垫老化带来的细微振动频率变化。

他尝试着将这两个极其细微的“非理想因素”加入到仿真模型中。这需要手动修改复杂的参数,过程繁琐,且与主流分析思路不符。周师兄觉得希望不大,但还是帮他一起调试。

奇迹发生了。当这两个被常规分析忽略的“细节”被考虑进去后,仿真结果与之前实验中观测到的异常现象吻合度大大提高!他们找到了共振的一个关键诱因——并非单纯的控制算法问题,而是结构力学与控制系统耦合产生的寄生振荡。

那一刻,周师兄看着屏幕上终于对上的曲线,又看看身边这个眼睛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兴奋光芒的中学生,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可以啊!你这观察力……绝了!”

最终的项目汇报会上,李逸然负责讲解他发现的这个“细节致胜”的过程。他依然有些紧张,语言也算不上流畅,但当他把那个微小的形变点和橡胶垫老化如何影响整体动力学的过程,用自己理解的物理图像清晰地描绘出来时,坐在下面的陈教授微微点了点头。

汇报结束后,陈教授把李逸然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文件。是“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破格录取协议书。

“你的考核通过了。”陈教授的语气很平静,“不是因为你解决了多大的难题,而是你在面对完全未知领域时展现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最重要的——那份从细微处洞察物理联系的直觉和执着。标准化考试筛掉了你,但真正的科研,有时候需要的就是你这种‘不标准’的头脑。”

陈教授顿了顿,看着窗外绿树成荫的校园,意味深长地说:“不过,你要记住。物理直觉是你的翅膀,但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你的骨骼和肌肉。没有坚实的骨骼肌肉,翅膀再有力,也飞不高,飞不远。进入这个计划,意味着你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补上你缺失的那些‘标准’课程,包括你曾经厌恶的英语——因为顶尖的学术资源,大多在那里。你能做到吗?”

李逸然紧紧攥着那份协议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陈教授,清晰而有力地回答:“我能,教授。为了物理,我什么都能学!”

他知道,一扇全新的大门,已经为他敞开。门后,是一条更艰苦,却也更契合他天性的道路。而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因为“偏科”而被拒之门外的落榜生,而是一个被看到了独特价值的、破格录取的追梦少年。他的梦想,终于找到了可以扎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