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田成功收获再生稻后,张嫣满心期待着这项技术能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迅速推广开来,为百姓带来更丰厚的收成,进一步稳固国家的粮食根基。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她的热切期望,再生稻的推广进程异常缓慢。
在田间地头,张嫣时常听到农民们的种种疑惑与不解。一位老农皱着眉头,满脸困惑地说道:“为啥这稻桩要留那么长啊?咱以往收稻子,都是贴着根割,又快又利落。现在可好,留这么长,收割时间一下子拉长了不少,这多耽误功夫啊!而且就这么留着稻桩,咋就能再生出稻子来呢?实在让人想不明白。”
另一位农民也随声附和道:“就是说呀!去年我家稻田收割完后,没来得及及时耕地,过段时间倒是也长出来些绿油油的东西,可根本就没稻穗啊,这和您说的再生稻压根儿就不一样嘛!这到底咋回事儿,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些农民,对于新的种植方法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们依旧按照以往的习惯,从根部把稻子割得干干净净,完全不理会农官的苦口婆心。而那些听了农官讲解,尝试按照要求留稻桩的农民,也是半信半疑,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这样做究竟能不能有成效。
张嫣看着这一幕,心中焦急万分。她深知,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再生稻的推广必将成为泡影。可是,农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极低,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张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明白,农民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收割时间变长,会增加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靠天吃饭、惜时如金的农民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顾虑。而之前稻田里长出的无穗青苗与再生稻的差异,也让他们对再生稻技术的可行性产生怀疑。但再生稻技术一旦推广成功,对大明的粮食产量提升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绝不能轻易放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嫣认为,此时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以引起农民们的重视,打破他们固有的思维定式。她决定,对于那些不听从安排、拒不按照要求留稻桩种植再生稻的农民,给予打三十大板的惩罚。她心中想着,虽然此举看似严苛,但在这推广的艰难时刻,或许只有“杀鸡儆猴”,才能让更多农民正视再生稻技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然而,在实施这一措施之前,张嫣深知不能操之过急。她先召集了各地的农官,对他们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再生稻种植技术培训。她要求农官们不仅要自己对技术了如指掌,更要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解释清楚留稻桩种植再生稻的原理、优势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培训会上,张嫣神情严肃地对农官们说道:“各位,再生稻技术关乎着大明百姓的温饱,意义重大。你们是与农民接触最紧密的人,一定要把这项技术讲解透彻,让百姓真正明白其中的好处。只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推广工作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