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去纳税的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上缴外汇在86年是很受重视的事,就这个年代的华国人来说,荣誉总是有机会能够得到的,只要家庭成分不算差,一辈子总有几次戴大红花的机会。
和荣誉比起来,更稀罕的是物质上的收获。有些荣誉满身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摸不到多少钱。其中,外汇收入更是极其的难能可贵,裴瑜看不上的几百万日元也是很大一笔钱。
别说华国的学生了,就连华国的教授在80年代也穷,许多家庭都是处于节衣缩食状态的,厉以宁教授至今还在水房里面办公,眼下税务部门的大楼也装修得无比朴素。
别说380万日元了,哪怕只是38万日元,在这个年代的华国也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起码在福利分房政策施行的时候,有些更大更好的房子,只需要缴纳几千元人民币就能分到了,剩下的钱再配齐全套家电也完全不是问题。
可是,在86年的大学里,不论去谁家串门,有黑白电视看、有洗衣机用、甚至还有冰箱冻肉的家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有些教授真的因为生活所迫,愿意去卖茶叶蛋,觉得卖茶叶蛋的收入高。
税务部门的这些人,既想收外汇,同时也不想坑自己人。裴瑜是厉以宁教授亲自带的学生,当然就是自己人了。因此,他们也非常关心裴瑜的利益,希望能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裴瑜省一点钱。
现在有个《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境外收入都要缴税,并按超额累进税率纳税,最高税率是45%。理论上虽然是这样规定的,实际上愿意遵守这个规定的人极少,很多人不会主动申报境外所得。反正只要自己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境外的银行账户里究竟有多少钱。
交税的手续办理完成之后,裴瑜马上发现,她虽然还没来得及做慈善,系统的提问额度却已经开始缓慢修复了。
仔细想想也很合理,税收属于第二次分配,个人收入越高,交税比例越高,国家会通过这种方式把一部分钱从高收入群体转移到低收入群体,用于修路、建学校、补贴农业,还有医保、养老金、失业救济之类的领域,让弱势群体有基本保障,起到了和慈善类似的作用。
没过多久,一篇题为《北大经济学子的选择,做一个纳税人!》的报道在北大校报上刊登出来,再一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是一个思想剧烈碰撞的年代,大学生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考验。传统的价值观仍在发挥强大影响力,“为国家奉献一切”、“不计个人得失”这样的口号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声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个人价值的实现、物质生活的改善,这些过去被忽视的诉求,正逐渐成为年轻人考量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公开场合大家还是会高谈报效祖国,但真正面临人生抉择时,薪资待遇、发展前景这些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也会成为左右决定的关键因素。这种转变是人之常情,毕竟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宣传的,依然是那些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典型事迹。
目前正处在外汇极其匮乏的时期,能创造外汇收入的人才比金子还珍贵,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裴瑜主动上缴境外投资所得税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学校领导们看到了这份报道也很重视,赶紧联系了燕京的主流媒体,给裴瑜的事迹做了进一步的宣传。
这些媒体一听也很激动,这可是当下最需要的正能量故事啊!没过几天,裴瑜的名字和照片再一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报纸上。
街头巷尾的报摊前,人们争相购买刊载她事迹的报纸,想知道她是怎么在日本赚大钱的;机关单位的宣传栏里,也贴满了关于她的报道。这已经不是裴瑜第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了。
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一开始,如果这个人做了一件超出大家预料的事,比如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大家会说:“这真是个人才啊。”
但如果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而是把成就推到了一个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高度,比如做出了颠覆性的发现,达成了几乎不可能的目标,那人们就会改口称她为“天才”。
如果她不仅一次、两次,而是接连不断地打破人们的认知,把标准拉高到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地步……那这时候,普通的词汇已经不足以形容她了,人们只能称她为“传奇”。对她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在一直关注着她的校领导、老师、同学和报刊读者们看来,裴瑜似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活着的传奇。
当裴瑜在京海一中初露头角时,大家只是把她当成又一个开窍比较晚的聪明人,在高中校内考试里拿到第一名,也不过是让她得到了“学习方法讲科学”、“进步速度确实很快”的评价。
但从全国奥林匹克数学冬令营开始,事情变得有些让人看不透了,她这个半路出家的竞赛选手,打败了全国的顶级聪明人,拿了冬令营的金牌,让学校脸上有光。接着,她又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举拿到了华国的第一枚金牌,让所有华国人都为之自豪。
事情发展到这里,全国的高校师生已经把裴瑜当成了数学和经济学术之路上的佼佼者,大家都相信裴瑜总有一天能够在科研领域上有很大的成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裴瑜去了日本之后,居然又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赚到了数百倍于本金的投资收益,连欧美人都心甘情愿借钱给她参与投资……从这时候开始,大家似乎就有些不知该如何对待裴瑜了。
裴瑜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里大获成功,这里体现出的素质并非只有她很会研究数学和经济学问题这么简单,世界上的学者多如牛毛,可是能靠理论知识战胜资本市场的学者少之又少。
等裴瑜的姐姐裴妮在《华国青年报》上看到这份报道的时候,简直要气坏了。她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妹妹怎么那么自私,会读书会赚钱又有什么用,宁愿把钱白白送给国家,也不多寄点钱给自己。
裴母看裴妮双眼狠狠地盯着报纸,怕裴妮怪妹妹没有接济家里,解释到:“裴瑜去燕京读书之前,本来也想多留点钱给家里,是长辈们主动拒绝的。这笔钱在裴瑜手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且好歹也是鲍老爷子单独奖励给她的钱,我们要是拿了说不过去。”
这个理由完全无法说服裴妮,她只是盯着报纸,过了好一会儿才把报纸合上,心里对这个妹妹又多了一个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