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益县夜袭前,凌晨时分,通往隘口的小路旁,一名“农夫”正“慌不择路”地奔逃,但很快便被关羽派出的三名斥候擒获。

斥候从“农夫”怀中搜出一封密封书信,拆开一看,写着:

“子龙知悉:

速引所部,克益县防线。破之后,毋稍停歇,即入平原郡袭扰,务扰其粮道、乱其部署。

事急,盼捷报。”

落款虽无署名,却盖着一枚征北将军印。

斥候不敢耽搁,押着“农夫”快速回到隘口。关羽展开书信看后,对“农夫”一番盘问,除了能够确认此人是雁门军外,竟然撬不开此人的嘴巴。

“推出去斩了!”关羽命令道。

此人竟然毫不畏死,没有一句求饶,甩开推搡的袁军,大步走了出去。

关羽也不再理会,皱眉思索…

夜色里,关羽拿起《春秋》,准备秉烛夜读,却静不下心来。

一名亲兵走了进来,急切说道:“二将军,益县方向升起赤红烟柱!”

“什么?益县升起了烽火?”关羽大惊!立即起身来到了隘口城楼。

果然,远处益县方向赤色烟柱分外耀眼。

与书信相合,看来赵云果真在突破益县!

关羽不再迟疑,立即带着两千骑兵火速奔赴益县。

他不是担心益县失守,而是担心三弟的安危。

益县只有三千兵马,三弟性情暴躁,对战又不是赵云的对手。

关羽的兵马刚消失在大道尽头,隘口西侧的山崖上便传来细微的响动。

雁门军五百刀斧手早已在此埋伏多时,他们腰系绳索,踩着陡峭的岩壁缓缓下滑,落地时悄无声息,迅速绕至隘口后方的营垒外。

此时,隘口军营的守军又躺了下来,值班的守军有的靠在墙垛上打盹,有的聚在一起议论战事,全然没察觉危险已至。

“杀!”随着一声低喝,五百刀斧手如猛虎下山,直冲营垒。

喊杀声骤起!

喊杀声响起后,已率军折返到隘口前方的张辽,立即从正面发起猛攻。

隘口守军腹背受敌,又无核心战将指挥,很快就乱作一团。

不过半个时辰,隘口的厮杀声便归于平静,营垒上的袁军旗帜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张辽的将旗,和“雁门”的大旗。

东平陵城外袁绍亲率一万兵马为主力,汇合刘备所部两千将士,共计一万两千余人,于东平陵南门屯兵列阵,形成正面攻城之势。

另一边,驰援而来的曹操则领八千兵马驻守东门,以佯攻之策牵制守军。

高览统领五千精兵,在济南西南的长清一带机动,随时准备根据战局变化支援攻城主力。

攻城首日,战事即拉开序幕。

城南的袁军率先发力,迅速架设起数十台投石机,石块裹挟着劲风接连轰向城头,一时间砖石飞溅、烟尘弥漫。

与此同时,东门的曹军同步行动,弓弩手列阵齐射,密集箭雨覆盖城头,压制守军反击;数队精兵则推着云梯佯装登城,以此吸引守军注意力,为城南主力攻城创造有利条件。

东平陵城头风卷旗幡,守将管统一身青甲立于谯楼,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因高顺一句“此人有守城将才”的举荐,被赵剑拔擢至张辽军中,此番独领五千兵马镇守此城。

他虽年未及三旬,掌中枪亦无名声,更无亲历大战的履历,却在战前三日便带着亲兵走遍城墙四角,将每一处垛口、马面的尺寸,每一口井、每一座粮仓的位置都记在心上。

当袁绍军的十几辆投石机在城南列阵,粗木绞盘发出“嘎吱”闷响,第一块磨盘大的石块裹挟风声砸向城头时,管统站在南城敌楼,手中令旗一摆:“盾手列墙!”

只见两百名持双层藤盾的士兵迅速贴墙而立,盾牌交错如鳞,石块砸在盾上迸出木屑,却未伤一人。

投石机一轮攻击后,开始装填石弹。

管统召来木工队头领:“将‘拍杆’尽数推来,每五十步架一具!”

不多时,十具丈高的拍杆沿南城墙立起,杆顶绑着盛满碎石与热油的木桶,绳索一端牢牢系在城墙内侧的绞盘上。

此时,袁军投石机手忙着绞盘、搬运石块,正是防备最松之时。

“拍杆放!”

随着管统一声令下,木工队猛地松开绞盘,拍杆瞬间前倾,桶中热油与碎石如暴雨般泼向城下,恰好落在三架投石机的操作区域。

热油溅在袁兵手臂上,痛呼声响成一片,碎石则砸坏了两架投石机的木齿绞盘,操作士兵纷纷后退躲避。

眼见折损三架投石机,袁军试图将剩余器械后移,避开拍杆攻击。

管统早有预料,命令道:“掷石队上前!”

城上士兵立即搬来早已备好的“石弹”。这些石块被凿成球形,比袁军投石机所用石块小半,却更为密集。

当袁军投石机准备重新固定机位时,城上数百块石弹同时掷下,虽难砸毁器械,却精准落在操作士兵周围,逼得他们连连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