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924章 《雪落时的共白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4章 《雪落时的共白头》

大雪节气刚过,银杏巷就被一场初雪覆盖。陈爷爷扫出条通往院门的路,沈曼在廊下给刚腌好的腊梅换瓶,玻璃瓶里的花苞在雪光里泛着温润的白。“1978年的雪也这么大,”她数着花苞的数量,“当年在农场扫雪,总想着你会不会打滑,有没有戴手套。”

陈爷爷放下扫帚,从储藏室翻出双旧棉手套。手套的拇指处缝着块补丁,布料是沈曼当年红裙子的边角料。“这双手套补过五次,”他把手套递给沈曼,掌心的温度透过毛线传过来,“每次补都想着,等你回来,冬天就不冷了。”沈曼忽然从衣柜里拿出双同款棉手套,补丁的位置和针法一模一样:“我也有双,去年翻出来的,原来我们又想到了一处。”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冬日档案”时,发现本1995年的《扫雪排班表》。在“陈念安”的名字旁,有人用红笔标注着“多少东段,沈老师住那边”。翻过几页,在空白处看到沈曼的字迹:“今日扫雪,见东段已扫净,知是他。”她想起爷爷的日记里,1995年冬天那页画着扫帚的简笔画,旁边写着:“雪厚,她出门不便,多扫些。”

林深看着这跨越时空的记录,忽然想起母亲的鞋柜里,总有双防滑棉鞋,每年雪后都擦得锃亮。她的日记里,1996年那页写着:“今日雪大,念安爱摔跤,不知他穿了防滑鞋没。”原来有些牵挂,不必说出口,就能顺着风雪的轨迹,落在彼此的生活里。

冬至那天,社区组织“暖冬行动”,给独居老人送煤和棉衣。陈爷爷扛煤,沈曼递棉衣,默契得像合作了一辈子。送完最后一户,陈爷爷在巷口的老槐树下拍掉身上的雪,沈曼拿出帕子给他擦脸,动作自然得像做了无数次。旁边的张奶奶笑着说:“你们俩啊,扫个雪都透着亲,跟年轻时候一样。”

林深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陪伴”二字的分量。那些年母亲反复擦的棉鞋、备的感冒药,藏着的不是固执,而是对另一个人的生活惦记,像根细线,在时光里牵着两个渐行渐近的身影。他给两位老人递了杯热姜茶,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模样,忽然觉得这寒冬里,最暖的不是炉火,是彼此掌心的温度。

小寒那天,下了场罕见的暴雪。他们围在炭盆边煮黄酒,陈爷爷往锅里丢了几颗桂圆:“你当年总说要加桂圆才甜。”沈曼笑着往他碗里添了勺红糖:“你体寒,得多放些暖身子。”黄酒的醇香里,桂圆的甜和红糖的暖缠在一起,像他们走过的岁月,苦里裹着甜。

雪停后,林深提议去拍张雪景照。陈爷爷把自己的厚棉袄披在沈曼身上,沈曼给陈爷爷戴了顶新织的绒线帽。红裙子的一角从棉袄下摆露出来,在白雪里像簇跳动的火。林深按下快门时,正赶上片银杏叶从枝头落下,刚好飘在两位老人的肩头。“这张要放大,”沈曼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挂在堂屋,像幅‘共白头’的画。”

大寒前夜,社区举办“守岁茶话会”。陈爷爷讲起1980年的雪夜,他踩着没过膝盖的雪,给生病的沈曼送药,药包揣在怀里,怕冻坏了。沈曼则说起1981年的雪天,她托人给陈爷爷带了床棉被,被角绣着片小小的银杏叶。“我收到了,”陈爷爷望着沈曼,眼里的光像炉火,“被角的叶子,我摸了无数次。”

林深坐在旁边,听着两位老人的故事,忽然想起母亲的药箱里,总备着治疗风寒的药。每年大寒,她都会煮姜汤,说“老陈怕冷,得喝点暖的”。他翻出母亲2000年的体检报告,医生在备注栏写着“体健,冬日注意保暖即可”。原来有些关怀,不必面对面传递,就能顺着岁月的脉络,长成彼此需要的模样。

立春前的最后一个雪天,他们在院子里堆了个雪人。陈爷爷滚雪球,沈曼给雪人戴围巾,围巾是两人共有的那条格子款,边角绣着银杏叶。雪人胸前别着两片银杏叶,像他们胸前的胸针。“像我们吧?”沈曼呵出一团白气,看着雪人红围巾在风雪里飘动,“连雪人都知道我们是一对。”

陈念在爷爷的画架上发现幅新画。画的是雪后的银杏巷,两位老人在院子里堆雪人,红围巾和白雪花相映,像幅被时光润色过的画。画的右下角写着:“雪落时,共白头,是岁月最好的馈赠。”她把画挂在客厅的墙上,和那张雪景照并排,像给这寒冬里的温暖,又添了笔圆满的注脚。

暮色漫上来时,炭盆里的火正旺,煮黄酒的香气漫满了屋子。沈曼给陈爷爷添了勺红糖,陈爷爷给她夹了块桂圆,搪瓷碗碰撞的轻响里,藏着说不尽的岁月悠长。林深看着这一幕,忽然懂了,最好的相守,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承诺,而是能一起在雪落时扫雪、煮酒,把剩下的每个冬天,都过成彼此掌心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