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925章 《春分酿的团圆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5章 《春分酿的团圆酒》

春分的雨刚歇,银杏巷的泥土里就冒出新绿。陈爷爷蹲在老银杏树下翻土,准备种些沈曼爱吃的薄荷。沈曼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里择着刚从早市买来的艾草,打算做些青团。“1979年的春天也种过薄荷,”她把艾草捆成小把,“当年在农场的菜园里,总想着你会不会嫌味道冲,要不要种得远些。”

陈爷爷直起身,裤脚沾着湿润的泥土。他从墙角拖出个陶瓮,里面是去年酿的青梅酒,坛口贴着张红纸,写着“待曼归”。“知道你爱吃酸,”他拍了拍陶瓮,酒液晃出轻响,“每年春分都酿一坛,想着等你回来,刚好能喝。”沈曼忽然从厨房搬出个同款陶瓮,酒封上的字迹是她的:“2023年春分,知他爱甜,多加冰糖。”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春日食谱”时,发现份1987年的手写菜单。上面列着“青团”“薄荷粥”“青梅酿”,落款是“念安”,旁边用蓝笔批注着“青团少放糖,曼曼胃弱”。她想起沈曼的食谱本里,同样的菜名旁写着“薄荷粥多放姜,念安怕寒”。“你们看这批注!”她举着两份菜单跑回家,纸页在风里轻晃,“连做饭的心思都像照着模子刻的。”

林深看着菜单上交错的字迹,忽然想起母亲的厨房墙上,贴着张泛黄的便签,写着“忌甜、宜姜”。每年春分,她做青团时总会念叨“老陈吃不得太甜”,当时只当是说父亲,此刻才懂那藏在烟火气里的牵挂。他翻出母亲1988年的日记,其中一页画着青团的简笔画,旁边写着:“今日做青团,想着他的手艺,不知比我如何。”

清明那天,他们带着这两份菜单,去社区食堂教老人们做“怀旧春宴”。陈爷爷揉面团,沈曼调馅料,青团在两人手里渐渐成形,翠绿的颜色像极了院角新抽的薄荷。蒸好的青团端上桌时,当年的老邻居张奶奶咬了一口,忽然说:“是这个味!当年念安总给独居的沈老师送青团,说‘她一个人懒得做’。”沈曼的眼眶红了:“我收到过,总以为是社区发的福利。”

林深站在灶台边,看着两位老人配合的身影,忽然明白“寻常”二字的分量。母亲当年总说“日子是熬出来的甜”,其实是把对另一个人的记忆,熬进了日复一日的炊烟里。就像这青团里的艾草香,混着青梅酒的醇,藏着半世纪的等待。

谷雨那天,社区组织“认养果树”活动,陈爷爷和沈曼联名认养了巷口的老杏树。陈爷爷在树干上挂了块木牌,写着“曼安树”,沈曼则在树下种了圈薄荷,说“夏天能驱虫”。挂牌的时候,陈爷爷给围观的孩子们讲当年种薄荷的故事,沈曼则给大家分刚蒸好的青团。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青团问:“爷爷奶奶,你们的故事是不是像青团一样,越嚼越甜?”

沈曼蹲下去,把一块青团递给她:“是啊,就像春天总会来,甜也总会到。”陈爷爷看着这一幕,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枚新做的银杏叶胸针,背面刻着“春”字。“给你的,”他把胸针别在沈曼的衣襟上,“以前的那枚旧了,该换个带春天气息的。”

林深看着胸针在阳光下闪着光,忽然想起母亲的首饰盒里,有支银质发簪,簪头是片银杏叶,刻着个模糊的“念”字。他把发簪拿给沈曼,沈曼的指尖刚触到簪子,就红了眼眶:“这是我当年丢的那支!1980年去赶集,掉在了老杏树下。”陈爷爷接过发簪,摩挲着上面的刻痕:“我捡到的,一直收着,想着总有一天能还给你。”

院子里的薄荷在暮色里轻轻摇晃,新抽的嫩叶沾着夕露。沈曼和陈爷爷坐在廊下,看着陶瓮里的青梅酒,像守护着个易碎的梦。陈念在爷爷的画架上发现幅新画,画的是春日的院子,两位老人蹲在地里种薄荷,阳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画的右下角写着:“春分酿的酒,要等团圆时才够味。”

晚饭时,青团和青梅酒端上桌,热气里混着薄荷的香。沈曼给陈爷爷递了双竹筷,陈爷爷给她斟了半杯酒,瓷碗碰撞的轻响里,藏着说不尽的岁月悠长。林深看着这一幕,忽然懂了,最好的重逢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相拥,而是能一起在春分种薄荷、酿青梅,把剩下的每个春天,都过成彼此掌心的暖。

夜色漫上来时,陶瓮里的酒还在发酵,薄荷的清香漫过院墙。沈曼靠在陈爷爷的肩头,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响,像听见了光阴在轻轻唱,唱着那些错过的春天,和此刻终于相守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