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夏的风带着麦秸秆的清香,吹过城郊那片熟悉的空地。沈星晚站在“八零年代创业纪念馆”的木牌前,指尖轻轻划过斑驳的木纹——这木牌用的是当年粮仓的旧木料,边缘还留着当年搬运粮食时磕碰的痕迹,让她瞬间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和陆战锋推着板车,把第一袋玉米倒进这粮仓的场景。她穿着件浅蓝色的棉麻衬衫,是用自家研发的再生纤维面料制成,领口别着枚黄铜材质的粮仓微缩胸针,胸针上刻着“1993-2024”的年份,冰凉的金属贴着肌肤,却压不住心里翻涌的记忆。

“沈女士,您可算来了!上周刚把您当年摆摊的角落整理好,还没来得及通知您呢。”纪念馆管理员老周快步迎上来,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枚“创业见证者”的徽章,是用粮仓的旧铁钉改制的,语气里满是激动,“不过……昨天有几个年轻游客在展柜前吵起来了,说‘卖发夹算什么创业,现在随便开个网店都比这厉害’,气得我差点跟他们吵起来!”

沈星晚的心轻轻一揪。她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互联网创业的快节奏,很难理解当年一块钱一块钱攒本金、一针一线做买卖的艰难。她跟着老周走进纪念馆,刚进门就看到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围着展柜争执,其中一个穿潮牌卫衣的男孩正指着玻璃展柜里的物品撇嘴:“就这枚塑料发夹?五毛钱都嫌贵,当年居然能靠这个起家?我爸开直播一天赚的钱,比这发夹卖一百个都多!”

站在他对面的女孩立刻反驳,她穿着件印着“复古风”字样的连衣裙,马尾辫上绑着红色的绸带,眼神里满是认真:“你懂什么!八零年代能自己摆摊卖东西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物资多匮乏啊,这枚发夹说不定是很多女孩的第一件饰品!而且沈星晚女士后来还做服装、搞环保,你怎么能只看起点不看成就?”

“起点太低就是起点太低,说破天也改变不了!”男孩的声音越来越大,周围的游客都围了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小声议论,场面渐渐有些混乱。老周急得直跺脚,想上前制止却被沈星晚拉住了。

她走到展柜前,看着里面那枚熟悉的塑料发夹——米白色的底座上印着一朵简陋的小红花,夹子的弹簧已经生锈,边缘还有当年被孩子不小心咬出的牙印。这是她卖出的第一枚发夹,1993年的春天,在城郊的集市上,一个小女孩缠着妈妈买,最后她以两块钱的价格成交,那两块钱后来成了她创业的第一笔本金,买了半捆布料,缝成了三件小背心,开启了她的服装之路。

“这枚发夹确实不值钱,但它藏着我创业的第一个梦想。”沈星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男孩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会遇到当事人,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您……您就是沈星晚女士?”

“我是。”沈星晚笑着点头,手指轻轻敲了敲展柜的玻璃,“当年我摆摊卖这枚发夹时,每天要凌晨三点起床,走十公里路去集市,怕被城管抓,还要跟其他摊贩抢位置。有次下雨,我把发夹藏在怀里,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就怕发夹受潮卖不出去。那时候两块钱能买一斤猪肉,能给家里的灯泡换两根新钨丝,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发夹,是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她顿了顿,指向展柜旁边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她穿着件打补丁的衬衫,蹲在简陋的摊位后,手里举着几枚发夹,笑容里满是青涩却又带着坚定:“你说现在开网店很容易,可任何时代的创业都不容易。当年我靠发夹攒本金,现在你们靠直播赚流量,方式不同,但要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我认识一个开直播卖服装的年轻人,为了选款,他每天要看上千件衣服;为了留住观众,他一场直播要站六个小时,嗓子都喊哑了,这跟我当年摆摊淋雨、熬夜缝衣服,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梦想拼尽全力。”

穿潮牌卫衣的男孩低下了头,脸上满是愧疚:“沈女士,对不起,我之前太肤浅了,没考虑到当年的难处。我以后会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不会再觉得创业很容易了。”

“没关系,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沈星晚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温和,“我希望你们记住,不管是卖发夹还是开直播,创业的初心不能变——要诚信,要坚持,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也对得起信任你的人。”

周围的游客纷纷鼓掌,刚才拍照的人放下手机,认真地听着,还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老周松了口气,笑着对身边的志愿者说:“还是沈女士有办法,几句话就把道理说清楚了,比我跟他们吵一百句都管用。”

志愿者是个刚上大学的女孩,她穿着件白色的志愿者马甲,胸前别着枚和沈星晚同款的粮仓胸针,眼里满是崇拜:“沈女士,我刚才看到展柜旁边的留言本了,有好多人写‘您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还有人说因为您,才决定回老家创业,帮助家乡的人卖农产品呢!”

沈星晚走到留言本前,轻轻翻开。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看完您的创业故事,我决定不再抱怨工作累,而是努力提升自己”“明年我要开一家手工皮具店,像您一样坚持品质”“我是一名老师,以后会把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他们坚持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带着真诚的温度,让她的眼眶渐渐湿润。

“这些留言,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沈星晚轻声说,指尖拂过那些温暖的字迹,心里满是感动。这时,陆战锋从外面走进来,他刚去附近的农田考察,军绿色的休闲夹克上沾着些许泥土,手里还拿着一束刚摘的野花——黄色的小雏菊,是当年沈星晚最喜欢的花。

“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陆战锋走到她身边,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她冰凉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像一股暖流注入她的心底。他低头看到留言本上的内容,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咱们当年的事,还能被咱们的故事影响,真好。”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皂角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战锋,你还记得吗?当年咱们把粮仓租下来做作坊,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半夜,你帮我踩缝纫机,我帮你剪布料,有时候太累了,就直接躺在粮仓的稻草堆上睡觉,醒来身上全是稻草。”

“怎么不记得?”陆战锋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胡茬轻轻蹭过她的皮肤,带着熟悉的痒意,“有次你缝衣服时不小心扎到手,流了好多血,却还笑着说‘没事,多扎几次就习惯了’。那时候我就跟自己说,一定要让你过上好日子,不用再这么辛苦。现在看到你被这么多人认可,看到咱们的故事能帮到别人,我比谁都开心。”

两人并肩走到纪念馆的后院,那里还保留着当年的缝纫机——黑色的铸铁机身已经生锈,踏板上的木纹却依旧清晰。沈星晚轻轻踩了踩踏板,缝纫机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老周走过来,递上一本厚厚的相册:“沈女士,这是我们收集的老照片,有您当年摆摊的、建厂的,还有跟工人们一起吃饭的,您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沈星晚接过相册,一页页仔细翻看。照片里的自己从青涩到成熟,从摆摊的小贩到带领上千人企业的企业家,身边始终有陆战锋的陪伴,有工人们的支持。她突然觉得,这座废弃的粮仓能被改造成纪念馆,不是因为她有多成功,而是因为这里藏着太多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藏着一个时代的创业精神。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纪念馆的窗户洒进来,将展柜里的发夹、缝纫机和照片都染成温暖的颜色。沈星晚握着陆战锋的手,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她知道,故地重游不仅是回忆过去,更是传承未来——她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从这些老物件、老故事里,找到坚持的勇气、创业的初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路。

“以后咱们常来看看吧。”沈星晚抬头看着陆战锋,眼里闪着星光。

“好啊。”陆战锋笑着点头,轻轻吻了吻她的发顶,“下次来,咱们带些新的展品,把这些年做的环保面料、非遗服装也带来,让大家看看,咱们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