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38章 新的起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标准审议会的惊险过关,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洗刷了笼罩在“何记”上空近一年的阴霾。那份近乎“绝杀”的严苛标准草案被暂缓,转为更务实、更开放的修改讨论,不仅为“何记”,也为整个注重品质的餐饮行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经此一役,“何记”凭借其过硬的产品力、坚定的文化坚守和高超的战略智慧,不仅成功化解了灭顶之灾,更在业内树立了“扛旗者”的威信,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不降反升。

香港总部,曾一度弥漫的压抑与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振奋与淬火成钢后的沉稳自信。然而,作为掌舵人的何雨柱,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反而充满了大战之后的疲惫与更深沉的思考。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熟悉的车水马龙,清晰地意识到,一个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开启。而“何记”这艘航船,必须调整风帆,适应新的海流。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彻底的“战后总结”与“战略校准”。

没有庆功宴,没有鲜花掌声。何雨柱召集了所有核心管理层,举行了一次被内部称为“静思会”的闭门研讨。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地点选在了远离市区的僻静度假村。没有华丽的ppt,只有白板、笔记本和坦诚的自我剖析。

何雨柱首先定下基调:“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论功行赏,是照镜子,是刮骨疗毒。要把这次危机的里里外外、前因后果,彻底想明白,弄透彻。”

会议从复盘开始。欧阳文山团队详细梳理了危机爆发的全过程,从“食鲜道”的舆论抹黑到标准草案的突然袭击,分析了对手的策略、己方的应对得失。张律师团队则从法律合规角度,剖析了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关键点,总结了未来参与规则制定的经验教训。何晓带领经营团队,复盘了市场攻防战中的每一个决策,分析了新老团队协作的亮点与不足。

复盘是残酷的,尤其是直面那些判断失误、反应迟缓的瞬间。但何雨柱带头进行自我批评,营造了极其坦诚的氛围。激烈的争论、深刻的反思、甚至面红耳赤的争执,充满了三天的会期。

最终,会议形成了几条至关重要的共识:

1. 底线思维常态化:必须建立更强大的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政策、市场、舆论、供应链等各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常态化扫描与评估,不能再寄希望于事后补救。

2. 核心能力绝对化:产品力是“何记”不可动摇的基石,必须持续投入,做到极致。但同时,要补齐短板,尤其是在数据化、供应链韧性、品牌叙事等新时代的必备能力上,要形成绝对优势。

3. 竞合关系动态化: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主动构建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联盟,尤其是与那些同样注重品质的中小企业形成战略协同。

4. 代际融合制度化:新老交替不是权力交接,而是能力互补。必须建立机制化的平台,促进经验与创新、沉稳与锐气的深度融合,形成组织持续进化的内在动力。

基于这些共识,何雨柱做出了关乎“何记”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布局。

第一,组织变革:从“航母模式”到“舰队模式”。

何雨柱宣布,对集团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不再追求大而全的集团管控,转而推行“平台+赋能+自主经营体”的模式。集团总部转型为“战略投资平台”和“共享服务中心”,专注于战略方向、资本运作、风险控制、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标准管理和文化价值观塑造。而将“何记酒楼”、“何记味典”、“何记生活”、“家宴工坊”以及海外业务等核心业务板块,改组为相对独立的“事业群”,赋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资源配置权和创新空间,实行“事业群cEo负责制”。何晓被正式任命为集团总裁,统辖各事业群,直接向董事会负责。

“我们要把‘何记’从一艘行动缓慢的航母,变成一支机动灵活、又能协同作战的联合舰队!”何雨柱在宣布变革时如是说。

第二,权力交接:从“扶上马”到“放开缰”。

何雨柱在董事会上的表态更为坚决:“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未来的仗,主要是晓儿和他们年轻一代去打。从今天起,集团的日常经营决策,全部由何晓总裁负责。我只保留董事会主席职务,专注于长期战略、重大风险防范和企业文化建设。除非涉及公司存亡的底线问题,我不会干预具体经营。”

这番表态,意味着何雨柱真正开始放手,将舞台彻底交给了以何晓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这不是被动退隐,而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为“何记”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

第三,新火传承:点亮“未来之星”计划。

何雨柱亲自倡议并推动设立了“何记未来之星创投基金”,初始规模十亿港币,专门用于支持内部员工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投资外部有潜力的、与“大饮食”生态相关的早期科技公司和品牌。基金由何晓牵头,但评审委员会吸纳了内部资深专家和外部行业领袖,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何雨柱希望借此,在“何记”体系内点燃更多的“新火”,激发组织的创新创业精神,应对未来更不确定的挑战。

布局已定,新程开启。

“何记”这艘巨轮,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洗礼后,悄然调整了自身的结构与航速。何晓领导的年轻团队,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开始以更加激进的姿态,推动数字化升级、新业态探索和国际化2.0战略。“何记生活”平台加速整合,推出了订阅制美食盒子、线上厨艺学院等新服务;“何记味典”进军功能性食品和老年营养餐新赛道;海外团队开始研究并购当地特色餐饮品牌的可能性,实现更深度的本土化。

而退居幕后的何雨柱,也并未闲下来。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何记饮食文化传承中心”的建设中,亲自带队梳理“何记”近一个世纪的技艺档案,筹建“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并频繁与国内外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交流,探讨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全球传播。他仿佛一位退隐的宗师,开始系统地整理和传承本门的“武功秘籍”与“心法”。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仍在涌动。

欧阳文山监测到,北方那股势力在标准受挫后,似乎改变了策略,开始通过扶持“食鲜道”等竞争对手进行更市场化的“代理人战争”,同时在资本市场,一些背景神秘的基金开始持续增持“何记”的流通股,意图不明。

何晓在新业务拓展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复杂度提升、新老团队融合的文化冲突、以及互联网红利消退后的增长压力,都考验着这位年轻掌门的智慧与定力。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来路,坎坷已成阶梯;展望前方,道阻且长。何雨柱深知,企业的生存发展,永无止境。昨天的危机渡过了,明天的挑战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但此刻的他,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因为他看到,“何记”的根须扎得更深,枝干更加粗壮,新的火种已然点燃。

他偶尔还会在深夜独自登上太平山顶,但不再是为了排解焦虑,而是为了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以及眺望远方星空的广阔。

新程已启,前路漫漫。但这艘名为“何记”的航船,方向清晰,结构优化,动力充沛,更有两代人的智慧与汗水作为压舱石。它正以更加稳健、也更具活力的姿态,驶向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深蓝海域。

属于“何记”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而这部传奇,注定将由新一代的舵手们,继续挥毫泼墨,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