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的战略布局尘埃落定,“何记”这艘巨轮在何晓的掌舵下,驶入了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新海域。何雨柱兑现了他的承诺,真正退居幕后,不再过问日常经营。他将办公室从总部顶层的指挥中心,搬到了僻静的“何记饮食文化传承中心”一角,窗外是绿树成荫的小院,而非维多利亚港的繁华喧嚣。他的日程表上,不再是没完没了的财报会议和战略研讨,取而代之的是与老师傅们的技艺切磋、与学者的文化对谈、以及大段大段无人打扰的阅读与沉思时光。
表面上看,何雨柱过起了半退休的闲适生活。他每天清晨都会到传承中心的小厨房,系上那条用了多年、洗得发白的围裙,亲手熬上一锅高汤,或是琢磨一道古法菜品的复原。墩子师傅和几位退而不休的老伙计常来作伴,灶台间重新响起了他们关于火候、刀工的争论与笑声,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湾仔那个烟火缭绕的后厨。下午,他或是在图书馆翻阅古籍,或是在茶室接待来访的文化界朋友,探讨“锅气”与“文气”的相通之处。傍晚,则雷打不动地与娄晓娥散步,说说家常,听听戏曲。
这种“静”,并非懈怠,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动”。何雨柱在用一种近乎修行的方式,重新梳理“何记”的魂脉,沉淀风雨半生积累的智慧。他不再急于开拓疆土,而是潜心挖掘深井。这份静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何记”。总部少了些以往的焦灼与急促,多了一份沉稳与从容。何晓团队在推行激进改革时,遇到阻力,会不自觉地想起父亲在小院里气定神闲熬汤的身影,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然而,静水之下,必有深流。 新的挑战,以更隐蔽、更系统的方式悄然袭来。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何记”的“根”——供应链。陈伯从内地传来消息,几家与“何记”合作多年、供应核心食材的顶级基地,陆续收到了来自“食鲜道”背后资本控股的某大型农业集团的高价全盘收购要约,条件优厚到令人难以拒绝。更棘手的是,某些地方出于“打造本土龙头企业”的考虑,也在暗中推动这种整合。一旦这些基地易主,“何记”核心产品的风味独特性将面临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张律师团队监测到,几家注册在海外、股权结构复杂的基金,正持续低调地吸纳“何记”在香港市场的流通股,持股比例已悄然逼近需要举牌的红线。其操作手法专业而隐蔽,意图不明,但结合北方势力一贯的手法,不能不让人警惕其是否有“野蛮人敲门”的企图。
最令何晓头疼的,是来自内部的新老融合阵痛。他大力推行的“数据驱动决策”和“敏捷组织”改革,在激发年轻团队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老臣子的利益和习惯。一些跟随何雨柱打江山多年的区域总经理,对来自总部、由年轻人主导的“数字化改造指令”阳奉阴违;财务、人力等职能部门对业务部门要求的“快速响应”抱怨连连,认为破坏了严谨的流程。虽然有何雨柱的鼎力支持,但具体执行中的摩擦与误解,仍在消耗着组织的效率与士气。
这些暗流,分散、持续,不像过去的狂风暴雨那般惊心动魄,却如慢性病一般,侵蚀着企业的健康。
何晓在一次月度经营会上,忍不住吐露了烦恼:“爸,现在的情况,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你知道有问题,但找不到发力点。供应链那边,我们总不能阻止人家卖厂吧?资本市场的事,合规合法,我们也不能不让人家买股票。内部管理,更是水磨功夫,急不得。”
视频那头,何雨柱正在不紧不慢地沏茶,闻言,微微一笑,将一杯澄澈的茶汤推到镜头前:“晓儿,你看这杯茶。水沸,心静。急了,茶就苦了;慢了,味就淡了。做企业,到了这个阶段,比的不是谁出手快,是谁沉得住气,看得清路。”
他放下茶壶,缓缓道:“供应链的根,别人能买走地,买不走手艺,更买不走人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竞价,是把根扎得更深。一方面,加快我们自有和控股基地的建设,哪怕慢一点,也要把命脉抓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和那些老伙计把利益绑得更紧,成立合资公司,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让他们舍不得,也不能卖。”
“至于资本市场,”何雨柱目光深邃,“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我们自身业绩稳健,治理透明,估值合理,那些投机资金掀不起大浪。必要时,可以启动回购,或者引入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巩固股权。但切记,不要被股价牵着鼻子走,本质还是把企业做好。”
“内部管理,更是急不来。你推新东西,不能光靠命令,要让人看到好处。老臣子不服数据,你就让他们跟年轻人结对子,一起做个项目,用数据帮他们多赚钱、少操心,他们自然就服了。改革,要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何雨柱的指点,如拨云见日,让何晓焦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他意识到,父亲并非真正“放手”,而是换了一种更高级的“引领”方式——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授人以渔,是在关键时刻点明方向,给予定力。
何晓调整策略,以“静”制“动”,以“深”破“局”。
在供应链上,他不再追求短期采购成本的降低,而是启动“金种子计划”,与核心供应商成立产业联盟,共同投资建设符合“何记”苛刻标准的定制化种植\/养殖基地,并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可追溯,构建利益共同体,抵御资本收购。
在资本层面,他指示cFo加强与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展示公司长期价值,同时做好股权防御预案,但对市场的短期波动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既定的投资和发展节奏。
在内部管理上,他推行“青蓝共创”项目,强制要求每个新业务团队必须由老臣和新人共同领导,考核指标不仅看业绩,也看知识传承和团队融合。他亲自带队,花了大量时间与各区域老总沟通,倾听他们的顾虑,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案例,证明数字化工具如何能帮他们提升坪效、降低损耗、精准营销,化阻力为助力。
这些“慢功夫”、“深耕耘”的效果,在半年后开始显现。
“金种子计划”首个共建基地出产的火腿,品质远超市场同类产品,成为“何记味典”高端线的爆款,也坚定了联盟内其他供应商与“何记”深度绑定的信心。资本市场的匿名收购者,在发现“何记”基本面坚如磐石、且潜在的反收购措施完善后,悄然减缓了吸筹速度。内部,“青蓝共创”结出硕果,几个由新老团队合力打造的社区智慧餐厅试点大获成功,不仅盈利能力提升,更成为组织融合的典范,内部凝聚力显着增强。
一天傍晚,何雨柱和娄晓娥在维多利亚公园散步,恰好遇到何晓带着团队在做新店市调。夕阳下,何晓与年轻下属们热烈讨论的身影,沉稳而自信,与几个月前的焦灼判若两人。
娄晓娥欣慰地说:“柱子,晓儿越来越有你的样子了。”
何雨柱望着儿子的背影,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有欣慰,有期许,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落寞。他轻声说:“不,他应该有他自己的样子。我们那代人是刀,是在石头上一刀一刀磨出来的,要的是锋利,要能劈荆斩棘。他们这代人,应该是水,要能包容,能渗透,能随形就势,也能水滴石穿。时代变了,打法也得变。”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而坚定:“只要‘何记’这口锅里的火不灭,甭管是急火快炒,还是文火慢炖,出来的,终究是咱们‘何记’的味儿。”
静水流深,方能致远。何雨柱的“退”,为何晓的“进”创造了最宝贵的空间和最坚实的底气。而“何记”这场跨越两代人的接力,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正进行着最深层次、也最关键的融合与蜕变。前方的航程,或许仍有风浪,但这艘船的龙骨,已在静默的深流中,锤炼得愈发坚韧。真正的远航,此刻才刚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