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风暴逐渐平息,市场在断壁残垣中开始缓慢复苏。“何记”凭借其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对员工的坚守以及对供应链伙伴的不离不弃,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更在复苏浪潮中抢占了先机,市场份额和品牌美誉度攀升至历史新高。何晓在惊涛骇浪中的沉着指挥,也让他作为新一代掌舵人的威望彻底树立。董事会再无杂音,“远航计划”在经历了危机的残酷检验后,被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和更充足的资源,全速推进。
然而,站在聚光灯下的何晓,内心却异常清醒,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深知,眼前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何记”深厚的根基和危机中的正确应对,带有一定的补偿性增长色彩。“远航计划”所描绘的宏大蓝图,依然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技术研发的突破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充满变数,新业态的探索可能面临水土不服。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成功驾驶巨轮穿过风暴的船长,虽然赢得了船员的信任,但前方仍是浩瀚无边的未知海域,导航仪上的星图尚未完全绘就。
这种焦虑,在一天深夜,将他带回了位于半山的何家老宅。他没有提前打招呼,独自一人驱车前往。宅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书房还亮着灯。何晓轻轻推开门,看到父亲何雨柱正坐在宽大的藤椅上,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一把紫砂壶。茶海上,小泥炉炭火正红,壶里的水发出轻微的嘶鸣。
“爸,还没睡?”何晓轻声问道。
何雨柱抬起头,脸上没有惊讶,仿佛早知道他会来,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水刚开,正好,试试我新得的凤凰单丛。”
没有寒暄,没有询问公司的近况。何雨柱专注地温杯、投茶、悬壶高冲、刮沫、淋壶、分茶……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茶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起,弥漫在书房中,驱散了夜的清寒。
何晓接过父亲递来的小杯,橙黄明亮的茶汤,香气清雅持久。他呷了一口,初感微苦,旋即化为甘醇,喉韵悠长。
“怎么样?”何雨柱问,目光平静。
“好茶。香沉,水滑,回甘好。”何晓斟酌着词句。
“火候到了。”何雨柱淡淡一笑,又给自己斟上一杯,“这茶,炭火不能急,水不能沸,心不能燥。急了,涩口;燥了,香就浮了。”
何晓心中一动,知道父亲话里有话。他放下茶杯,决定坦诚相见:“爸,外面的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可我心里……有点没底。‘远航计划’摊子铺得太大,技术投入像无底洞,海外市场变数太多。我担心……步子迈得太快,会扯着。”
何雨柱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桌上的那把紫砂壶,摩挲着温润的壶身:“这壶,跟了我三十年。新壶的时候,火气大,涩口,得用茶水慢慢养。养久了,才能温润如玉,才能逼出茶的真味。”他看向何晓,目光深邃,“做企业,跟养壶、烹茶,是一个道理。你不能指望下一场雨,它就成材;烧一把火,茶就香了。得用文火,慢炖,熬的是时间,炼的是心性。”
他端起茶壶,缓缓往何晓的杯子里续水,水流细而不断:“你看到的‘好’,是咱们‘何记’几十年攒下的底子,是危机时大家伙儿心没散。这是老汤,是底味。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往里面加猛料,搞大动静。是要稳住这锅汤,用新火,慢慢地把新茶的味道煨进去,让新味和老汤融在一起,生出更厚实的劲儿。”
“新火?”何晓若有所思。
“就是你搞的那些科技,那些新模式,那些年轻人。”何雨柱点点头,“这些都是新茶,有股子冲劲儿,是好事。但不能把新茶直接倒进老汤里,那样串味。得先用新火,把新茶自身的香气、韵味慢慢激发出来,再找准火候,一点点兑进老汤里。让新茶借老汤的厚重,老汤借新茶的鲜活。这个火候,最难拿捏。”
他放下茶壶,语气凝重起来:“你现在觉得没底,是因为新茶刚下锅,水还没滚,味道没出来。这时候,最忌心浮气躁,乱加柴火。你得沉住气,看着锅里的变化,听着水的声音,该添柴时添柴,该抽薪时抽薪。技术投入是大,但不能指望它明天就变出金山,得熬。海外市场是远,但不能一窝蜂都上,得挑水土服的地方,先种活一棵苗,再想着成林。”
何晓静静地听着,父亲的话如同这杯中的热茶,暖流缓缓渗入心田,驱散了他心头的迷雾和焦躁。他明白了,父亲不是在教他具体的经营策略,而是在传授一种心法,一种在高速发展与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把握节奏的智慧。
“爸,我懂了。”何晓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远航计划’是方向,但不能急于求成。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危机中展现出来的凝聚力、供应链的韧性、线上渠道的优势,这些‘好’的东西,夯实、做透。科技投入要聚焦,不能撒胡椒面;海外拓展要试点,不能全面开花。先把内功练好,等新茶的味道出来了,再稳稳地往老汤里加。”
何雨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又给他续上一杯茶:“这就对了。记住,你是掌勺的,不是烧火的伙计。火候在心里,味道在手上。什么时候该猛火快炒,什么时候该文火慢炖,你得自己拿捏。我老了,只能在边上闻闻味儿,提醒你一句,别把锅烧干了。”
父子俩就这样,在寂静的深夜,一壶茶,几句话,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交接。没有激烈的争论,没有冗长的说教,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
从老宅出来,已是凌晨。香江上空繁星点点,湿润的海风拂面。何晓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踏实。他不再为“远航计划”的宏大而感到压力,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耐心经营、精心调制的长期过程。
回到公司,何晓立刻调整了工作节奏。他放缓了某些短期难见效益的技术项目的投入,将资源集中到智能供应链系统和会员大数据平台的优化上;暂缓了全面进军欧美市场的计划,集中精力深耕已有良好基础的新加坡和伦敦市场,力求做深做透;对内,则大力推行“精益运营”,狠抓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将危机中练就的内功固化为常态化优势。
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团队,将权力下放,自己则抽出更多时间进行战略思考和各业务板块的协同。他甚至在总部开辟了一个“静思角”,鼓励高管们在纷繁的事务中,每天留出片刻安静思考的时间。
“新火烹茶”的心法,逐渐渗透到“何记”的日常运营中。企业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少了几分盲目扩张的冲动,多了几分精耕细作的耐心。虽然短期内,扩张的速度似乎慢了下来,但根基却打得更加扎实。
几个月后,这种“慢下来”的效应开始显现。聚焦投入的智能供应链系统成功上线,库存周转率和配送效率大幅提升;深耕的新加坡市场, “何记·星洲会馆”凭借极致的本土化运营和口碑效应,实现了盈利的持续增长;内部的精益管理带来了显着的成本节约,利润率稳步提升。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相对宽松和鼓励创新的氛围下,几个由年轻团队自发孵化的新项目,如主打“一人食”的便捷餐盒、与知名Ip联名的文创甜品等,意外地成为了市场爆款,为“何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流,心中充满感慨。他想起父亲那句“火候在心里,味道在手上”。此刻,他对手中这锅名为“何记”的老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这位掌勺人角色,有了更强的信心。
新火已燃,茶香初显。接下来的旅程,或许仍有风浪,但何晓知道,只要守住心中的火候,掌握好手中的味道,“何记”这艘航船,必能行稳致远,烹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更加醇厚动人的芬芳。
远航的序章,在经历了最初的激昂与调整后,进入了更富韵律、也更见功力的平稳乐章。而波澜壮阔的故事,仍在香江之畔,悄然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