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43章 港湾与远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火烹茶”的心法,如同给高速运转的“何记”注入了一道沉稳的韵律。何晓逐渐掌握了“掌勺”的火候,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夯实内功、精耕细作上。公司的运营变得更加稳健、高效,新业务在可控的节奏下健康成长。何雨柱看在眼里,欣慰之余,那份深藏心底的、关于“何记”下一个甲子命运的思考,却愈发清晰和迫切。他知道,自己这艘老船,是时候彻底驶入港湾,将广阔的海洋,完全交给年轻的水手去闯荡了。而他要做的,是为这艘船,找到并点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那就是“何记”的灵魂所系,是超越商业利益、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代代相传的文化根基。

这个念头,在他一次次漫步于即将落成的“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展厅时,变得无比强烈。看着那些从各地征集来的老菜谱、老灶具、老照片,听着顾问们讲述每一道菜背后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何雨柱仿佛触摸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血脉。他意识到,“何记”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财报上的数字,更在于它承载的这份关于“吃”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如果这份魂脉断了,即使门店开遍全球,也只是一个空洞的商业符号。

他决定,启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役”——不是商业并购,不是市场开拓,而是一项文化工程:系统构建“何记”的文化传承体系。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墩子师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伙计,以及新招募的几位年轻的文化研究员,组成了一个精干的小组,几乎“泡”在了博物馆和研究院里。他们的工作,琐碎、枯燥,却意义深远:

1. 抢救“活档案”:何雨柱亲自带队,寻访全国各地与“何记”有渊源的老厨师、老员工、甚至是老食客,进行口述历史采访。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那些即将随岁月流逝的独家技艺、经营故事和人生感悟。他尤其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一道菜最初的灵感来源,某次危机中的应对智慧,与老街坊之间的温情往事。

2. 建立“味谱基因库”:不再满足于记录菜谱,而是带领团队,运用现代食品科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尝试对“何记”核心菜品的风味进行“解码”。他们分析食材的配比、香辛料的协同、火候与时间的精确关系,试图找出形成“何记”独特味道的“基因序列”,为未来的标准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3. 编纂“何记家训”:何雨柱口述,由研究员整理,开始起草一本超越商业操作手册的《何记家训》。内容不仅包括“选料必精、制作必诚”的经营之道,更涵盖了“诚信为本、仁心待客”的为商哲学,“师徒如父子、同行如兄弟”的人情伦理,以及“味守初心、业精于勤”的价值追求。他希望这本家训,能成为所有“何记”人的精神底色。

4. 开放“传承平台”:他力主将博物馆和研究院的部分资源向公众开放,举办“名家讲堂”、“少儿厨艺体验营”、“饮食文化沙龙”,不仅培养“何记”的下一代,更致力于向社会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将“何记”的根基深植于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之中。

这项工作,没有股市涨跌的刺激,没有签约仪式的风光,只有日复一日的伏案整理、反复推敲和耐心寻访。但何雨柱却乐在其中,仿佛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他常常拿着某张发黄的老照片,或是一段采访录音,一个人沉思良久,眼中闪烁着温暖而深邃的光芒。

就在何雨柱潜心构筑文化基石的同时,何晓带领的“何记”航船,正在新的海域破浪前行,但也遇到了新的、更具时代特色的挑战。

“何记生活”平台在巩固了高端市场后,用户增长进入了平台期。更棘手的是,一批更垂直、更灵活的新兴品牌,凭借对细分人群的精准洞察和极致的社群运营,开始蚕食市场。例如,有针对健身人群的“轻食套餐”品牌,有专攻“宝宝辅食”的母婴品牌,它们体量虽小,却黏性极高。

同时,在海外市场,“星河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投资硅谷那家植物基食品公司,遇到了文化融合的难题。中美团队在研发理念、管理风格上差异巨大,合作推进缓慢。而“食鲜道”等竞争对手,则趁机加大了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扩张力度,势头凶猛。

内部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业务多元化,“大公司病”开始显现:部门墙、流程复杂、创新活力下降。一些由年轻人在“沃土行动”下孵化的新项目,因与主业协同性不强或资源支持不到位,进展不顺,挫伤了团队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挑战,何晓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寻求父亲的直接指点,而是尝试运用从父亲那里领悟到的“心法”去应对。他召开了多次“诸葛会”,鼓励跨部门团队进行“脑力激荡”,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平台增长瓶颈,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的降价或补贴,而是推出了“生活美学研究院”的概念,邀请美食家、营养师、设计师等KoL入驻平台,打造深度内容社区,并推出“主题订阅盒”(如“地中海饮食周”、“节气养生宴”),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差异化竞争。

对于海外投资困境,何晓没有强行推动,而是派遣了一个由技术、市场、文化专家组成的“融合小组”长期驻美,不干预日常运营,而是专注于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双方理解,寻找共赢的创新点,比如合作开发一款融合中美口味的新型植物基产品。

对于内部创新活力问题,他推行了“内部赛马”机制,对有价值的创新想法,给予小笔种子资金和短期的试错空间,让市场结果说话,同时建立“创新项目”与“主营业务”的转化通道,让成功的小项目能获得更多资源,失败的项目也能积累经验。

何雨柱虽然不再直接干预经营,但他就像一座沉默的灯塔,始终关注着航船的动向。 他通过娄晓娥、欧阳文山等老臣,以及定期与何晓的非正式谈话,了解着公司的进展与困境。他很少给出具体答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何晓更深的思考。

一次周末家庭聚餐时,何晓聊起内部创新项目筛选的难题,感叹判断一个想法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很难。何雨柱慢悠悠地剥着一只虾,说道:“判断一个芽能不能长成材,不能光看它现在多高,得看它的根扎在什么土里。这土,就是咱们‘何记’的‘味’和‘道’。偏离了这个根,再好看的花,也开不长。”

这番话,让何晓豁然开朗。他随后调整了创新项目的评估标准,增加了“是否符合‘何记’品质调性”、“能否与核心业务产生协同”等文化契合度指标,使得资源投放更加精准。

时光荏苒,一年时间悄然流逝。

“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展陈方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了香港新的文化地标。《何记家训》初稿完成,在内部征求意见时,引发了员工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何晓领导的业务板块,在经历了调整和深耕后,也迎来了新的突破。“生活美学研究院”带动平台用户活跃度和客单价双双提升;中美合作的植物基产品经过磨合,成功推出市场,反响超出预期;几个通过“内部赛马”脱颖而出的小项目,逐渐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最让何雨柱感到欣慰的是,在何晓的领导下,“何记”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名为“薪火相传”的全球青年厨师大赛。大赛不仅比拼技艺,更强调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厨师们,在“何记”的舞台上,用全球的食材,演绎中华的烹饪哲学。何雨柱作为评委会名誉主席,看到那些充满朝气的面孔和对美食充满热忱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何记”下一个百年的希望。

颁奖典礼当晚,何雨柱和何晓父子并肩站在台上。台下,是来自全球的嘉宾、员工代表和年轻的参赛者们。何雨柱接过话筒,看着身旁沉稳干练的儿子,又望向台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百感交集。他没有准备讲稿,声音温和而有力:

“各位朋友,各位家人。我老了,炒了一辈子的菜,最得意的不是炒出了多少招牌菜,开出了多少家店。我最得意的,是看到了这口锅里的火,还烧得这么旺,看到了拿炒勺的手,一茬比一茬更有力,看到了咱们‘何记’的味儿,有了更多的新鲜劲儿。”

他顿了顿,眼中泛着泪光,拍了拍何晓的肩膀:“以后,这艘船,就完全交给晓儿,交给你们年轻人了。我这把老骨头,就守在咱们这个博物馆里,擦擦老物件,讲讲老故事。港湾在这儿,灯塔也亮着。你们,就放心大胆地,扬帆远航吧!”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何晓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眼中充满了感激、信心与责任。

那一夜,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格外璀璨。何雨柱知道,他已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何记”找到了魂,点好了灯。而“何记”的故事,将在新一代舵手的引领下,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港湾宁静,灯塔长明,远帆,正向着星辰大海,蓄势待发。真正的传奇,永无结局,只有代代相传的薪火,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