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说裴瑜在日本只靠5万日元的初始资金,就赚到了380万日元之后,厉以宁教授靠在椅背上,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看着裴瑜,久久没有开口说话。

“厉老师?”裴瑜被看得有些不自在,小声唤了一句。

“380万日元啊……换算成人民币得有十多万吧?要真像你说的这样,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厉教授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慢慢地说,“这个情况我也是头回遇到。关于纳税的事,按常理来说,这确实属于个人收入,但具体要怎么申报、怎么缴税,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这样吧,我认识税务局的老同学,帮你打听打听。”

裴瑜连忙说:“那就麻烦您了。我拿不准这事儿该怎么处理,所以想先问问您的意见。”

“这有什么麻烦的。”厉教授重新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平复了一下心情,“不过裴瑜啊,你这个情况比较特殊,确实需要慎重处理。现在国家对外汇管制很严,你这笔钱要是处理不好,搞不好会惹上麻烦。在没弄清楚之前,千万别轻举妄动。”

厉教授抬眼看了看桌上的钟,说:“都快8点了,你先去上课吧,别迟到了。我这就给税务局的老同学打个电话,有消息我通知你。你也别太担心,既然是正当收入,总归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的,那我先去上课了。”裴瑜点点头,起身告辞,“谢谢厉老师,您多费心了。”

“去吧去吧。”厉教授摆摆手,“你这孩子啊,总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办公室门关上的瞬间,裴瑜听见厉教授对着电话那头说:“喂,老王啊,我这儿有个特殊的情况要请教你......”

就在裴瑜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回到平静的大学生活时,日本那边的新闻漂洋过海传了回来,登陆了最新一期的《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可不是普通报纸。去年它的发行量暴涨到78万份,增长率在全国报业中拔得头筹,领导们的案头都摆着这份报纸。

此刻,《经济参考报》报社的编辑部里灯火通明。

主编王德林拿着一份电传稿,快步走到副总编赵明远的办公桌前:“老赵,你看看这个。”

他把报纸往桌上一摊,手指点着那篇报道:“东京记者站刚发来的消息,说咱们国家有个女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了轰动,连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赵副主编赶紧接过稿子,仔细看了看。当他看清报道中那个熟悉的名字时,惊讶道:“嚯,这个裴瑜几个月前还上过我们报纸的头条。据说后来去北大念书了。”

王德林总编拿起钢笔,在稿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几个大字,推到赵副主编面前:“老赵,你看这个标题行不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华国学生研究戳破日本经济复苏幻象》。”

“好,现在国家正需要树立这样的青年榜样。”赵副主编连连点头。

“对,而且你看,”王德林继续说,“裴瑜的背景也很不错,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为国争光了。几个月前她打破了欧美选手在国际奥数赛上的垄断,为华国拿下首金。入学后各科成绩全优,是厉以宁教授的得意门生,这样的典型人物简直是为我们报纸量身定制的。”

在报道裴瑜去日本参加国际经济学会议的同时,《经济参考报》也引用了审稿人对她的结论的评价:

【这位来自华国的年轻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我们揭示了日本经济表象下的深层问题。她的研究方法新颖,论证严谨,令在场的经济学家们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裴瑜在北大入学前后的成绩和荣誉,也在报道中被一并提及。

结合这个年代国人对老外评价的重视,这条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在很大的范围里引起了讨论。

“你们看到了吗?今天的《经济参考报》!”北大经济系的研究生李明华拿着报纸,兴奋地跑进宿舍,“咱们学校的裴瑜又上报纸了!”

“什么?让我看看!”室友们纷纷围过来。

“这标题写的……‘戳破日本经济复苏幻象’,这口气够大的。”

“不是口气大,你看内容,”李明华指着报纸说,“已经得到了麻省理工的教授认可。”

“这可了不得啊。”另一个同学感慨道。

“老厉,你这个学生可不简单啊!”丁校长走进厉以宁的办公室,手里拿着那份《经济参考报》,“整个学校,不,整个燕京现在都在讨论这事儿呢!”

厉以宁接过报纸,仔细读着,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皱:“这事裴瑜回国后和我提到过,没想到搞得影响那么大。不过这样一来,裴瑜的压力就大了。她的论文刚寄到美利坚,还没正式被接收,现在全国这么多人都知道她了,以后的学习研究万一出了什么挫折,我担心舆论会反噬她啊。”

“那倒是,”丁校长点点头,“不过你也别太担心了,我认为裴瑜这孩子啊,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关注。之前报纸铺天盖地宣传她拿了Imo金牌的事情,不也没耽误她入学后次次数学考试排第一吗?”

不止是北大,各大高校里也在热议此事。

“老王,你看这篇报道,”人大经济学院的张教授放下报纸,“北大出了个了不起的学生啊。”

“是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能有这样的表现,确实不容易。”王教授回应道,“说起来,这个北大学生我之前就认识,她的英文水平很好,不少教授都喜欢往她那里跑,请她帮忙翻译。”

“悟性高的人不管学什么都是一通百通,英语好很正常。你说,咱们人大的学生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出国机会?”

“会有的,会有的。现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裴瑜的老家京海市,复旦大学经济系里。

“同志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经济参考报》上这篇报道。”系里开会时,主任说道,“北大的这个学生裴瑜,在日本的表现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我们都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一位老教授发言,“能够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华国学者的水平在国际上是站得住脚的。”

“对,这也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另一位教授补充道,“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华国学生也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光发热。”

消息很快传到了更广的范围。在各种座谈会、学术交流活动中,人们都在讨论这件事。

“现在的大学生了不起啊,能在国际上与外国学者平等对话,最后还能略胜一筹。”

“当然了,那可是北大的学生。”

“这说明我们的学术水平确实在提高。”

“希望这样的例子能够更多一些,让世界看到我们华国学生的实力。”

而此时的裴瑜,还在为两件事发愁,一边要尽快给这次在日本投资赚到的钱交税,然后把钱转入国内,一边还得想办法做慈善,尽快恢复提问额度。她眼前的半透明系统界面上,还是负数的提问额度简直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