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幽谷怨灵 > 第1928章 《冬至温的岁月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8章 《冬至温的岁月茶》

冬至的清晨,银杏巷飘着淡淡的煤烟香。陈爷爷蹲在灶台前添炭,铜壶里的水咕嘟作响,蒸汽在窗玻璃上凝成水珠。沈曼坐在炉边的小板凳上,手里搓着糯米粉,准备做冬至圆。“1983年的冬至也这么冷,”她把搓好的圆子放进竹筛,“当年在农场搓圆子,总想着你会不会嫌糯米硬,有没有加糖。”

陈爷爷直起身,从橱柜顶上拿下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绵白糖,糖块上还留着当年的切割痕迹,盒底贴着张褪色的标签:“1984年冬,曼曼爱甜,备着。”“知道你爱吃甜口,”他舀了勺糖放进瓷碗,“每年冬至都备着,想着等你回来,圆子就不寡淡了。”沈曼忽然从米缸里摸出个同款铁皮盒,糖块虽已结块,却还能看出细腻的质地:“收到了,省着吃,留到现在。”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冬至记忆”征集稿时,发现篇1996年的短文。写的是“银杏巷的陈大爷,总在冬至给独居老人送圆子,汤里总多放勺糖”。文末有行小字:“希望住在城西的沈老师,能吃到热乎的圆子。”她想起沈曼的日记里,1996年冬至那页写着:“今日收到匿名圆子,甜汤里有桂花,知道是他。”

林深看着这两篇跨越时空的记录,忽然想起母亲的保温桶里,总放着碗红糖姜茶。每年冬至,她都会多煮一碗,说“老陈胃寒,得趁热喝”。他翻出母亲1997年的日记,其中一页画着圆子的简笔画,旁边写着:“今日搓圆子,想着他说要一起吃,不知他尝到甜了吗?”原来有些暖意,不必面对面递接,就能顺着寒风的轨迹,落在彼此的碗里。

小寒那天,他们带着这些圆子和文子,去社区的“冬至团圆会”。陈爷爷讲起当年送圆子的故事,沈曼则教大家做甜汤。煮圆子的时候,陈爷爷特意多加了把桂花:“你当年总说要加桂花才香。”沈曼笑着往他的汤碗里加了勺姜汁:“你怕冷,得多放些。”旁边的老人们看着他们盛汤,像看一对年轻夫妻在分食岁月的甜。

林深站在旁边,看着两位老人递碗的身影,忽然明白“团圆”二字的温度。母亲那些年反复熬的姜茶、备的红糖,藏着的不是固执,而是对重逢的笃定。就像这圆子里的糯米,混着桂花的香,裹着半世纪的牵挂。

大寒前夜,下了场冻雨。他们围在炭盆边烤橘子,陈爷爷给沈曼讲当年守渡口的故事,说1989年的冬至,他在渡口的炭盆边烤了整夜橘子,总想着“她那边有没有炭火”。沈曼忽然从衣柜里翻出件棉袄,袖口打着块补丁:“那年我也在烤橘子,手冻僵了,棉袄袖口就是那时磨破的。”陈爷爷接过棉袄,补丁的针脚和他那件旧棉袄上的如出一辙。

陈念在整理爷爷的旧物时,发现张1989年的购炭清单,上面列着“栗木炭五斤、橘子两斤”,备注写着“沈老师住的地方没炭,托人捎去”。而沈曼的记账本里,同年冬天那页记着:“买橘子三斤,烤着吃,像他当年做的味。”“你们看这字迹!”她举着清单和账本跑进来,纸页边缘虽已磨损,却模糊不了那些重叠的惦念。

立春前的最后一个集日,他们去了年货市场。陈爷爷给沈曼买了双棉鞋,鞋底纳着细密的针脚;沈曼给陈爷爷挑了顶绒线帽,帽檐绣着片小小的银杏叶。路过卖福字的摊位时,沈曼指着张“团圆”福笑:“买这个吧,像我们。”福字上的银杏花纹,与那对铁皮盒、搪瓷杯上的纹路遥相呼应,像给这段跨越半世纪的故事,盖了个温暖的邮戳。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雪后的路面染成金红。沈曼忽然从布包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双新做的棉袜,袜底绣着“安”字。“给你的新年礼物,”她把棉袜塞进陈爷爷的口袋,“以前的那双旧了,该换双暖和的。”陈爷爷也从怀里掏出个盒子,里面是副毛线手套,手套上绣着片银杏叶:“我也给你备了,冬天出门戴。”

大年初一的早晨,他们在堂屋挂上新买的棉门帘,门帘上绣着“岁岁平安”,边角缀着银杏叶穗子。陈爷爷在炉边煮圆子,沈曼在旁边摆碗筷,搪瓷杯里的红糖姜茶冒着热气。林深看着这寻常的一幕,忽然想起母亲的遗愿:“死后要葬在能看见烟火的地方,知道有人在炉边等我。”

此刻,窗外的雪还在下,炉子里的火正旺,圆子的香气漫满了屋子。沈曼给陈爷爷夹了个圆子,陈爷爷给她添了勺姜茶,两位老人的笑在热气里氤氲,像幅不必修饰的画。林深忽然懂了,最好的相守,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能一起在冬至煮圆、烤橘,把剩下的每个冬天,都过成彼此掌心的暖。

暮色漫上来时,炭盆里的火还在跳动,圆子的甜香混着桂花香漫出院子。沈曼靠在陈爷爷的肩头,听着风吹过窗棂的声响,像听见了光阴在轻轻唱,唱着那些错过的冬至,和此刻终于相守的圆满。